記者談“懸崖村”:把你拴腰間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
原標題:記者談“懸崖村”:把你拴腰間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
川報觀察客戶端記者 張守帥 張彧希
為什麼關注“懸崖村”,採訪中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又怎麼看待公眾對“懸崖村”的熱切關注?
5月27日,蹲點報道阿土列爾村的中央電視臺四川記者站站長朱興建和記者張力接受了川報觀察記者的專訪。
大小涼山地區有很多“懸崖村”
全部拿錢解決不現實
記者:關注和報道涼山地區扶貧工作為什麼要選擇“懸崖村”?
朱興建:早在2014年1月,我們“新村走基層”欄目就曾報道過涼山州木裏縣的黃泥巴村的扶貧故事。關注大涼山,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全國十四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具有很大的樣本價值和意義。我們關注那麼長時間,很深的感受就是這些地區的扶貧工作挺不容易的,交通那麼閉塞、自然條件那麼惡劣,加上語言、文化的差距,它本身就是“硬骨頭”。
之所以選擇“懸崖村”,是因為它確實有貧窮落後的狀態,它道路交通的艱難狀況,適合鏡頭語言的表達需要,再一個在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上,從中央到省、州、縣都在努力,從政策、資金、人員都集中到村上,能夠反映出一個可複製的扶貧樣本。
記者:不少網友呼籲直接搬遷,你怎麼看?
朱興建:制定扶貧政策要從絕大多數地區的實際出發,但一個好政策落地,又有千差萬別,每個村致貧的原因不一樣,有的是疾病、有的是教育、有的是飲水,無法用一個標準來解決。
像“懸崖村”這樣的村,在大小涼山地區有很多,甚至在雲貴川藏青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很多。如果要改變它只靠大量砸錢,直接搬遷,集中全省之力、全州之力,全部拿錢解決,這樣不計成本地投入,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是沒有這個財力的,是不可複製的,其他地方學不了,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經驗。未來5年,是我們扶貧工作的攻堅5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們報道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個村,找到樣本價值所在。比如中央的重視、省州配套資金的引導、縣鄉村是怎麼幹的、社會資金的使用,就是要通過它探索出一條路子,形成可複製可借鑒的東西,為全國做出四川樣本,承載時代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要展示當地幹部的擔當、作為,不避諱矛盾、困難,把這種艱辛展示出來,真實記錄這個時代人們的努力。
“懸崖村”家家門前有菜園
村民的樸實令人感動
記者:你去過的彝族村寨很多,除了路之外,“懸崖村”還給你留下哪些深刻感受?
張力:阿土列爾村位於一個45度的斜坡,冬天向陽,土地肥沃。它是我待過的最乾淨的彝族村子,家家門前口都有一個小小的菜園,有的還種了些竹子,部分農戶的房子跟院子地面都做了硬化。村民想要改善出行狀況,而不願離開這個時代居住的地方。
涼山農商銀行給村裏每戶發放了2000-5000元不等的小額貸款,至今村裏沒有一個人存在不良信用記錄,以至於銀行允許村民在不還清前筆貸款的情況下可隨時再貸一筆。
記者:拍攝期間的吃住是怎麼解決的?
張力:我們去了4個男同事、2個女同事,帶著帳篷和睡袋去的,帳篷安在了一個老鄉閒置的屋裏。我們從山下背了火腿腸和速食麵去,還有50個饅頭。村上的老鄉很熱情,請我們吃土豆。晚上超冷,不生火就像個冰窖,生了火就能烤饅頭吃。
在我們住的地方,每天都有老鄉來找我們聊天,還唱歌。村子裏很少有外來人,他們把我們當作全村的客人,還有人悄悄在門口放吃的。
我們天天吃土豆、饅頭,有個同事説了一句,好想喝瓶飲料。哪知這句話被一個老鄉記到心裏,第二天,他跑到山下,找了三家小賣鋪,才湊齊了一箱,就是沿著藤梯那條路給背了上來。我們都無比感動。
記者:通過這次採訪,你收穫了什麼呢?
張力:不通路造成了“懸崖村”,也造就了村民的勤勞、堅毅、樸實、團結的性格,造就了他們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我感受到了這樣一種品質,並深受感染和影響。
因為道路艱險,上山的時候把繩子拴在腰間,拉著我們前行。把偶像劇裏的男主角當男神真是弱爆了,在沒有路的時候把你拴在腰間,拽著你往上爬的人才是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