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高精尖”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謀求可持續發展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北京在明確首都功能定位兩年來,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重中之重,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外遷升級兩不誤,實現了“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十三五”時期,北京要進一步實現從積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的轉變,主動運用紅線倒逼,走出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
從3.8平方公里起步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關村亦莊開發區對集約節約發展有著透徹的理解。數據顯示,開發區現有工業、商業多功能用地合計不足350萬平方米,在土地資源十分有限、項目用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項目的精選更顯得重要。
亦莊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梁勝告訴記者,通過政府引導,加快對區內閒置、爛尾、利用效率低的項目進行了盤活,依靠“騰龍換鳥”,逐漸淘汰區內沒有附加價值、沒有核心技術的産業,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産業:“比如跟微軟合作,把新華工業園土地收回來,用於電動汽車研發。比如北京人民機械廠很著名的印刷機生産企業現在不行,我們跟它合作,建成世界機器人大會永久會址。再比如一大堆的4s店,我們給他置換。我們未來還有3000億投資,也只能在我們區內騰龍換鳥,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亦莊開發區還在探索一種“將總部和研發基地、銷售中心留在區內,而生産環節向外轉移”的京津冀區域合作模式。梁勝舉例説:“現在特別好的一個合作方式就是和河北省合作,研發中心在我們這裡,生産基地在河北。我們現在把廊坊永清縣劃了30平方公里,冠名‘亦莊永清園’,京臺高速公路修通了一個小時到,為我們企業解決了大問題。現在已經過去了14家企業投資超過200億,建設進展非常好。”
正是靠著這樣的“精打細算”,中關村亦莊開發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經濟發展“成績單”:開發區已經連續兩年實現逆勢增長,經濟運行品質在全國開發區名列前茅。今年一季度開發區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4%,工業增加值增長7.1%,進出口總額時隔2年多重返正增長區間。
這兩年,北京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一方面,嚴控增量力度持續加大。2015年以來,北京市製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行業等禁限行業新增市場供給同比大幅下降,而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增速明顯增長,高精尖産業發展勢頭良好。
嚴控增量的同時,存量調整疏解的步伐也在進一步加快。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海臣表示,北京在産業領域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用力,更加注重運用輿論引導、資金獎勵、差別化等市場手段,用成本高地引導“水往低處流”,就地淘汰高耗能企業,“兩年間累計退出污染企業718家,三年累計退出1006家,完成五年任務84%,2015年拆除、清退升級改造市場233個,涉及建築面積251萬平方米,商戶3.3萬戶。通過批發市場、學校、醫院疏解,為北京發展高附加、優勢産業騰出大量的寶貴空間。”
王海臣透露,“十三五”時期,北京進一步明確了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容量底限、城市邊界紅線,要實現從積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的轉變,主動運用紅線倒逼,走出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今年我市正在研究落實控增量、疏存量兩個政策意見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京津冀協同發展産業轉移配套政策,調整小整新增産業禁限目錄涉及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並加快推進非居民用水、用電方面分區域價格政策,同時正在研究市縣區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機制,研究設立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導資金,進一步加大對疏解項目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