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華訪談:[追憶李保國]因地制宜搞科研 闖出“科技扶貧”路

2016-05-30 15:48:25|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追憶時代楷模 《聽他們講李保國的故事》系列訪談之二:

  [追憶李保國]因地制宜搞科研 闖出“科技扶貧”路

  新華網石家莊5月30日電 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報道後,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近期新華網邀請郭素萍、楊雙牛等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請他們講述李保國35年間用科技幫助太行山群眾脫貧的一個個生動故事,呈現出時代楷模李保國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懷。

  追憶時代楷模,新華網今天推出系列訪談《聽他們講李保國的故事》第二期《[追憶李保國]因地制宜搞科研 闖出“科技扶貧”路》。

  李保國教授35年如一日,紮根山區傾情扶貧。“李保國又來了”曾是太行山上最動聽的聲音。當時,百姓熱切盼望他到山區去,用科技力量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在李保國的指導和幫助下,百萬畝荒山變綠,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他用35年的堅守,為改變貧困山區落後面貌闖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的新路。

  近期,新華網邀請到了李保國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和河北日報邢臺站原站長劉秀禮,聽他們講述李保國“科技扶貧”的故事。

  那段紮根崗底的歲月

  主持人:李保國教授當初是怎麼去的崗底村?

  楊雙牛:李老師是1996年來的崗底村。那年,遭遇連降暴雨,全村200多畝耕地全部被沖毀。有一天,李老師所在的科技救災團到崗底村視察災情。那是我第一次見李老師,他當時眼裏含著淚花,在地上撿起一個煙盒,寫下他的電話,跟我説,“等通往山後的路修好了,我可以幫你把蘋果做起來。”

  20天以後,我給李老師打電話説路修通了,他連説了好幾句“不可能”。過了幾天,李老師來到崗底村,確認路真的修通了以後,他説,“這個點我幫定了”。後來,李老師就把行李搬到了崗底村。

  自此以後,李保國開始紮根崗底,用科技書寫了“富崗蘋果”從“小黑蛋子”到賣出百元一個天價的“富民神話”。

  主持人:他到崗底後做的第一件事,您還記得嗎?

  楊雙牛:他首先做的就是把每個山嶺都修了排水道,保證小水不出田,大水不出山,暴雨沒有災。修好之後,到現在20多年了,都沒發生過災害。

  除此之外,李保國還對崗底村進行了實地考察。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李保國下鄉不是走過場,他不僅身在太行,更是全心投入、情灑太行。

  當時,為了摸清崗底村的果樹情況,李老師每天都在山上轉,我看他特別辛苦,勸他休息。李老師説,“早一天摸清情況我心裏早一天有底。”後來,他看到果樹不挂果,就開始教果農怎樣把果樹管理好。

  主持人:當時有多少人執行了李老師的管理技術?

  楊雙牛:當時是村幹部做工作,加上李老師的親口保證,“雙保險”下大多數人都執行了,剩下不執行的人數也就10%左右。個別不相信李老師果樹管理技術的人,最後遭受了損失。

圖片默認標題

楊雙牛接受新華網專訪

  富崗蘋果的蛻變

  主持人:從當初的“小黑蛋子”到如今的遠近聞名,在“富崗蘋果”的蛻變過程中,發生過哪些精彩的故事?

  楊雙牛:在崗底,李老師推廣蘋果套袋技術,這項技術當時在河北省沒有先例。“蘋果不見光還能長”“有損失誰負責”,面對百姓的不認可,李老師保證説有了損失他負責。他當時買了16萬個紙袋,(手把手教農民套袋)。到了秋天,套袋的蘋果又大又紅,沒套袋的還是賣不上價錢。這下,百姓服了。第二年果農自買蘋果袋160萬個,第三年1800萬個,帶來效益900多萬元。

  這裡面有個關於套袋的故事,當時有個小名叫羊鋼蛋的農民,腦子轉得比較慢,把教他的女技術員都急哭了。後來,李老師親自教他套袋。結果,鋼蛋不僅把自己的果園管理得特別好,還當了師傅為別人服務。

  主持人:李保國教授研究的128道工序是怎麼回事?

  楊雙牛:128道工序是富崗蘋果的秘訣,(為了讓農民看懂),李老師用得都是大白話。從栽果樹、管理果樹,到套袋、修剪,再到蘋果成熟,128道工序全都包括了,(什麼時候管什麼,管到什麼程度,明明白白)。

  主持人:李保國教授除了在崗底村進行科技扶貧之外,他還去過哪些地方?

  楊雙牛:在李老師推行的28項成果中,15項都是在崗底推廣成功的,老百姓都説他是崗底的“科技財神”。李老師把這些成果在整個太行山推廣,包括邢臺縣、沙河市、臨城縣,還有承德、秦皇島這些地方都有他的科研點和扶貧點。

圖片默認標題

主持人與劉秀禮進行交流

  “闖”出科技扶貧之路

  李保國在崗底的20多年時間裏,有項技術一直困擾他,後來通過去國外考察,解決了這個問題。

  劉秀禮:原來蘋果樹的形狀是疏散分層型的樹形,樹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挂果少了。如果把老樹刨了再種新樹的話,6年才能進入盛果期。後來他去國外考察,(看到富士蘋果發源地管理技術先進),便打電話給他愛人,讓崗底村技術員楊雙奎去學習。他知道楊雙奎沒有出過國,便託人幫楊雙奎把手續辦好,並送上飛機,李保國教授在機場接他。

  楊雙奎回國以後,(在李教授的指導下),運用新技術對果園進行改造,改造以後比原來挂果提前了三年,這説明如果推廣這個樹形,可以讓農民提前三年見收益。

  主持人:李保國教授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的成功之路,您認為他能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楊雙牛:我覺得李老師能成功是因為他內心願意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奉獻給貧困山區的老百姓,這是最基本的。李老師從不説自己苦,他説習慣了和老百姓一起幹活。

  他還有過硬的技術,並且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他幫扶過的地方,很多人都説他是“財神”。

  主持人:您認為李保國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現在的科技工作者學習?

  楊雙牛:我覺得值得學習的是李老師不怕吃苦、敢於奉獻的精神,學習他把精力放到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山區,給最需要的人(提供)幫助,為社會作貢獻。

  35年來,李保國用因地制宜搞科研的精神,樹立“太行新愚公”經典形象,為“科技扶貧”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本期訪談]策劃:劉曉超 主持人:翟曉敏 文字:樊小菲、袁志廣、張銘 視頻:王立鵬 攝影:張銘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