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中産階級愛跑馬拉松 稱其為解壓新方式
原標題:新媒:中國中産階級愛跑馬拉松 稱其為解壓新方式
參考消息網5月30日報道 新媒稱,六年前,自喻愛折騰的楊雲峰(40歲)離開舒適的設計行當,投身中國的居家養老産業創業。始料未及的是,自己拿出積蓄創辦的企業連續遭遇合夥人退出、員工薪水發不出的低谷期,使他時常淩晨三四點驚醒。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9日報道,前後半年,家裏的陽臺成為楊雲峰的夜半良伴。他呆坐在陽臺,直到日出才覺得自己好像“活過來一般”。獨守黑夜的那份無助、沮喪和自我懷疑,令他身心疲憊。
楊雲峰意識到,這種跳離舒適生活圈創業的不順利情緒正在慢慢侵蝕著自己。為讓自己能合眼,他開始晚上跑步,好讓身體疲累,或者一醒來就出門跑步。
坐在上海外灘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廊吧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楊雲峰回憶,自己跑著跑著,從一兩公里增加到五公里、10公里,後來越跑越遠,來回跑個30公里都不覺得吃力。
他此生的第一場馬拉松,是參加前年下半年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在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中,楊雲峰排名第477,超越96.4%的同程選手,這個意外的好成績給了他偌大的鼓舞。
“我當時領悟到,任何事情只要有投入就會有收穫。”他説:“跳離自己駕輕就熟的設計行當進入尚在培育期的養老産業創業,這不就是一場更長的馬拉松嗎?”
馬拉松成為解壓新生活方式
漸漸地,跑步分泌出來的多巴胺(dopamine)成分令他感到身心愉悅,馬拉松教會他拆分目標、學會專注,成就自己更堅韌的品格,給了他人生的新支點。
“中國的居家養老市場有潛力,但過早進入這個市場,意味著你不會在短期看到持續投入的産出,也很難要求員工和你一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楊雲峰説,儘管當時是在創業低谷接觸到馬拉松,然而長距離慢跑讓他更有時間冥想,思考項目、檢討人生,不失為一種禪修。
與此同時,他和團隊多年來一直服務於社區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幫助社區共建體制、推動政策趨向完善,這種全年齡段全生命週期的照護服務理念在沉澱多年後,也獲得社區的認可。
因為思考創業中的跌宕起伏而與馬拉松結緣,楊雲峰只是中國成千上百萬跑步者中的一個。
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跑步、疾走,近年來成為中國民眾解壓的一種新生活方式。一雙跑步鞋的低門檻,可以帶你跑出人生新感悟,也可以助你一天走上一兩萬步,充當著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催化劑。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在中國田協註冊的全程馬拉松賽事共53場,其中A類認證賽事35場,完賽人數超過13.6萬人次。
中國84%省份每年舉辦一場馬拉松賽
據今年1月舉辦的中國馬拉松年會公佈,去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已涵蓋中國四個直轄市和其他23個省份的79個城市,較上年增加34個城市。中國已有84%的省份,每年舉辦一場或多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
和曾經一段時間內幾乎每週一賽、以賽代練的高密度跑馬拉松相比,楊雲峰現在的狀態是更為享受慢跑和與跑友之間的互動。
他在練跑中認識了跑友,大家相互分享跑步信息、專業跑步姿勢技巧等,還有職業經理人跑友因為受到他的感染籌劃創業,令他感到跑步的精神感召力很強。
現在每週六,楊雲峰加入10多人的跑友俱樂部,固定在上海市郊的天馬山練跑,有的跑友據聞早晨6時從市區搭地鐵前往,熱忱很高。
馬拉松始於一雙跑步鞋
至於跑走的裝扮,受訪者一致認為門檻很低,一雙跑步鞋就可以開始。儘管生活中有絕少數人因為想要迎合某個小圈子裏的人際關係而附和著跑馬拉松,但不出自內心的奔跑,無法長久。
鄭添輝剛開始時,穿了一雙羽毛鞋跑步,後來才添置第一雙跑步鞋鍛鍊。現在,他有五個品牌共八雙跑步鞋,再加上幾件散熱通風、防風防雨、適合各種氣候的T恤,就可以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地跑步。
“要是你有一個能檢測心率和步數的運動表也不錯,”他笑著説,自從戴上運動表後,基本上就沒再換過手錶。
根據需要添裝備
楊雲峰説,隨著對運動的深入與理解,跑步者會慢慢考慮與自己的速度、體重、跑姿、賽道等相關因素的裝備,尤其是鞋子。若是要跑山地馬拉松,裝備可能要更加技術化一些。
他説,自己以前穿日本的跑步鞋,現在穿的是法國的專業越野跑步鞋。楊雲峰透露,每雙跑步鞋的一般壽命約為900公里,比較貴的是1500元一雙。
“當然要配備專業的鞋帽服飾,整身行頭可能不便宜,但如果對成績和賽事專業度要求不高,沒必要在這方面投入太多。”楊雲峰説。
身體力行做公益
和楊雲峰接觸馬拉松的故事不同,來自馬來西亞的鄭添輝(41歲,星木酒店管理諮詢設計與工程策劃項目總監)三年前大快朵頤吃著紙杯蛋糕時,被朋友數落不顧大肚腩後,才開始接觸跑步。
鄭添輝告訴《聯合早報》,2013年去朋友蔡敦明家做客喝下午茶,自己挺著個大肚腩吃紙杯蛋糕、喝咖啡的情景令主人頗為不解。蔡敦明當下就拉著不運動的鄭添明去住家樓下跑步,可惜一公里都沒跑完,鄭添輝就上氣不接下氣。
在好勝心驅使下,幾天后的7月21日,鄭添輝開通微信朋友圈,給自己制定了“跑100天”的計劃。連續跑上100天的目標很快實現,但因為隔年太太患病需要他照顧,他遂停跑一年。
後來經醫生提醒,為了把快樂的正能量傳遞給康復中的太太,他重拾跑步,結合常年外出公幹的需要,制定一年跑52個城市的計劃。
在上海時,鄭添輝則和帶他入門跑步的蔡敦明和同行張惠明組成“浦東三(跑)健客”,還把馬拉松和各地美食風景聯繫在一起,把跑步的快樂分散出去,感染更多人。
儘管跑步看上去和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有關,但是跑步後,鄭添輝發現身心有了不同的感覺:“每當你跑一步,你知道更接近目標,又聽到浦東三健客完成一個個賽事後帶給別人更快樂健康的信息,這種開心的感覺很棒。”
去年完成在52個城市跑步後,鄭添輝也在太太的鼓勵下,到澳門塔嘗試蹦極跳,並嘗試了跳傘等項目,從挑戰不可能的經歷中重新認識自己。他發現只要堅持做一件事使它成為習慣,它就能改變生活方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鄭添輝把去年形容為他的“瘋狂馬拉松年”,他完成了三個全馬、兩個半馬、兩個鐵人三項接力賽、一個25公里森林越野賽、一個16公里迷你馬拉松,還有四場10公里跑。
跑步之餘,他開始組織義跑、設計製作100件T恤為工作中接觸到的貧困學校募集1萬元(人民幣、下同)善款,供殘障學生替換學校的燈泡等小設施。
去年,鄭添輝組建了集團工程協會和內部的慈善義跑公益,籌得20萬元,還當上了中國酒店工程協會籌建委的執行主席,計劃通過設計、培訓、管理等,提升中國酒店業的水準。
他認為,跑步讓他明白恒心和毅力的重要,更驅使他去擔當更多責任,無論是從行業本身還是做公益,都促進了凝聚友情和關愛等有意義的事。
從認清目標、培養堅毅的性格,到更多擔責和回饋社會,身為公關公司總經理的朱君偉(38歲)頗為認同,當很多個體積累一定的財富後,中國社會一部分人希望回歸到更綠色、健康、環保和身體力行的踐行公益生活,而不再是單純地捐錢籌款。
他説:“哪怕是在現代人匆忙的碎片時間裏,用相對完整的時間去做成一件事,個人所獲有時比付出更多一些。”
身體力行比捐款更有意義
今年4月,朱君偉第二次參加“一個雞蛋的暴走”公益活動,12小時內走完50公里,為小朋友籌集善款,好讓他們每天吃到更富營養的午餐。
今年行走當天,剛巧上海遭遇春雷暴雨,一天走下來,朱君偉腳上起了七八個水泡,但最終完成的那一刻,他還是覺得通過自己的參與去促成一項公益活動圓滿落幕,比純粹捐款來得更有意義。
“走完50公里靠的不單是體力,更是毅力。”他説,去年和其他三個夥伴同行,大家一開始都覺得沒法完成,但是結伴行走的過程中,大家相互分享預防疼痛的膏藥、風吹雨淋中吃冰淇淋、看風景、設定目標、拍照,相互發現了平時工作中無法表現出來的人性另一面,對人際溝通和團隊建設又有了新的認識。
兩年下來,支持他行走參與公益的朋友們,還給他的“小撲滿”籌得6590元。每次50公里的暴走猶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豎起一塊小小的里程碑,也讓他獲得朋友圈裏不少的認可與點讚。
朱君偉説,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方式可以完成公益,不一定要去完成一個馬拉松或者疾步走。“不少公眾只是根據各自的需要走步,一天走上一兩萬步,有的夫妻因為一起行走彌合了感情,有的多走路走出了健康,有的想到了解決事業瓶頸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