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印度:從“東動”到“西進”

2016-05-31 08:38:11|來源:瞭望|編輯:梁生文

  整體看來,莫迪外交政策的突出特點就是“東動與西進同行,大國與周邊並重”

  兩年前的5月26日,莫迪就任印度共和國總理,組建了印度政壇數十年以來少有的強勢政府。印度國內外也對莫迪政府寄予厚望,高度關注莫迪將會把印度這個體量龐大的新興國家帶向何方。

  轉眼兩度春秋,兩年間莫迪外交頻率之高,活動範圍之廣,頗為少見。以2015年為例,莫迪的外交活動可謂高開高走,一年之內訪問了28個國家,還迎接來自包括美國、德國、斯裡蘭卡、阿富汗和不丹在內的12位國家領導人訪問印度。整體看來,莫迪外交政策的突出特點就是“東動與西進同行,大國與周邊並重”。

  從“東向”升級為“東動”

  莫迪執政後,推出“東向”政策2.0版本,“東向”正式升級為“東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推出針對亞太地區的“東向”政策。“東向”政策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其側重點各有不同。在第一階段,印度“東向”政策旨在充分利用東盟的資金、市場和技術,擺脫因為冷戰結束、失去蘇聯支持而陷入的經濟困境,可謂單純經濟導向,政策目標基本上就是東盟國家。到了第二階段,印度“東向”政策的內涵和實施範圍均有所擴大,由單純的經濟合作升級為涵蓋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因素在內的戰略合作,其實施範圍也由東盟地區擴展到了包括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

  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再度抬升亞太在印度外交中的權重,于2014年11月正式宣佈將“東向”政策升級為“東動”政策,並在此框架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進取的外交舉措。2015年5月,莫迪出訪蒙古,宣佈與蒙古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將蒙古視為“東動”政策的組成部分。當月,莫迪訪問韓國,發表《印韓特殊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將雙邊關係提升至“特殊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強化兩國在外交、國防、貿易投資、科技文化、人員交流等領域合作。韓國成為繼俄羅斯和日本之後,第三個與印度結成“特殊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莫迪強調,韓國是印度“東動”戰略的重要支柱以及“不可缺少的夥伴”。當年11月,莫迪訪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宣佈印度將通過“東動”政策密切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此外,莫迪政府于2015年舉辦第二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承諾加強對南太島國的援助,為各國建立信息技術實驗室,密切海上安全合作,提議在2016年主辦“海洋經濟與太平洋島國”國際會議。這既是莫迪落實“東動”政策的重要步驟,也是其密切與南太平洋島國合作的重要一步。

  2015年12月11日,莫迪在新德里迎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期間,莫迪與安倍宣佈將雙邊關係由“特殊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抬升為“深入的、有廣泛基礎的、行為導向的夥伴關係”,並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經濟上,印度將採用日本技術修建第一條高速鐵路,即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日本將向印度提供120億美元低息貸款。兩國還就民用核能合作達成諒解備忘錄,並將在敲定技術細節之後簽署合作協議,這為日本未來向印度出口民用核能技術鋪平道路。日本還設立專門貸款支持日本企業介入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印度製造”。防務上,兩國簽署防務裝備和技術轉移協議,推動未來印度購買日本的“US-2”水上飛機,同時探討相關防務技術合作。

  “西進”政策如火如荼

  “東動”的同時,莫迪政府“西進”政策同樣如火如荼,中亞和環印度洋地區仍是重點。

  2015年3月10日至14日,莫迪訪問毛里求斯、塞舌爾等國,期間達成多個協議或者備忘錄,強化防務合作,構建印度洋安防體系,提升信息共享水準。印度明顯有意強化對印度洋的監控度,進而成為印度洋的“安全提供者”。莫迪表示“印度洋是我們外交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承擔塑造印度洋未來的責任”。對此,有印度外交官表示:“如果我們沒有動作,其它國家就會插手”。

  2015年7月6日至13日,莫迪訪問中亞五國,成為第一位單次遍訪中亞的印度總理,可謂莫迪“西進”政策的重要體現。能源方面,印度與哈薩克斯坦簽署《2015~2019年哈薩克斯坦向印度出口5000噸天然鈾協議》,與烏茲別克斯坦就2014~2018年進口500噸天然鈾達成協定。安全方面,印度承諾強化與中亞五國在軍事和反恐領域的合作,與烏茲別克斯坦組建聯合反恐工作組,與吉爾吉斯斯坦簽署軍事領域合作協議等。

  莫迪政府的中亞政策訴求由此可見一斑。一是獲得充足能源保障。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印度80%的石油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地區。鋻於中東地區安全形勢向來動蕩,印度著力於實現能源多元化,降低安全風險。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油氣和鈾礦資源豐富,雙方存在較大合作空間。

  二是爭取政治支持。印度希望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亞國家除了土庫曼斯坦之外都是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在上合組織擴員問題上具有很大發言權。

  三是拓展地緣空間。從西線擠壓巴基斯坦的戰略空間是莫迪“西進”政策的潛在含義。此外,莫迪還希望通過密切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推動其“國際北南交通走廊”項目,進而經過伊朗溝通中亞地區,更便捷地進入中亞各國市場,獲取能源。

  2015年10月,印度舉辦規模空前的第三屆印非論壇峰會,約40名非洲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參會。印度承諾在未來5年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和6億美元的援助,強化在公共交通、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強化反恐和打擊極端主義合作,印度將在資金、培訓方面對非洲強化反恐領域支持;在未來5年內向非洲留學生提供5萬個獎學金名額,並在網絡教育方面提供支持。莫迪對非洲與對中亞政策同屬“西進”政策框架,其著眼點也彼此類似,即拓展市場,尋求能源及贏得政治支持。例如,莫迪表示,印度和非洲應該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共同行動。如果不給予印度和非洲恰當位置,那麼安理會將不能代表全世界。

  一週之前,莫迪訪問伊朗,會見了伊朗總統魯哈尼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期間,雙方就加速開發伊朗恰巴哈爾港達成共識,莫迪政府顯然有意通過恰巴哈爾港實施其“國際北南交通走廊”計劃,進而通過伊朗溝通印度與中亞及俄羅斯。

  大國外交與周邊外交齊頭並進

  縱觀兩年來莫迪政府的大國外交與周邊外交,可謂齊頭並進,彼此並行不悖。

  莫迪在競選總理過程中就明確提出了“鄰國優先”政策。2014年5月,莫迪邀請所有南亞國家領導人參加其就職儀式,彰顯其對周邊外交的高度重視。2015年1月,斯裡蘭卡舉行總統選舉,時任總統拉賈帕克薩意外失利,西裏塞納出任總統,維克拉瑪辛哈成為政府總理。此後,印度與斯裡蘭卡的關係大幅度改善。

  2015年6月6日至7日,莫迪訪問孟加拉國。期間,兩國簽署《邊界協定》,解決了久拖未決的邊界飛地問題。兩國還簽署了有關運輸、貿易等方面的協議,印度承諾向孟加拉國提供20億美元貸款額度,合作開闢兩條跨境大巴路線,使得印度本土與東北部之間的交通聯繫更加密切。

  2015年12月25日,莫迪訪問阿富汗,出席印度援建的阿富汗新議會大樓啟用儀式。莫迪宣佈向阿國民軍遇難士兵的子女提供500個獎學金名額,每年繼續向阿學生提供1000個獎學金名額。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印度共向阿提供了超過25億美元援助,印度寶萊塢電影在阿富汗也廣受歡迎。回程中,莫迪突然造訪巴基斯坦,在拉合爾與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會談,雖然未能達成實質性合作協議,但顯然有利於緩和兩國之間的持續緊張關係。

  周邊外交之外,莫迪政府的大國外交更是如火如荼。2015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印度,簽署《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表示將“從非洲到東亞持續強化美印夥伴關係”,共同促進印太地區的繁榮與穩定,這標誌著印度持續強化與美國的戰略協作態勢。在防務合作方面,兩國簽署《美印防務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情報交流、軍工等15個防務合作領域,落實“防務貿易和技術倡議”,推動軍事技術合作研發與生産。此外,美印還將“戰略對話”提升為“戰略與商業對話”。莫迪政府與俄羅斯維持並強化傳統特殊友好關係,繼續突出能源和軍工兩大領域的合作。在俄羅斯支持下,印度正式啟動加入上合組織的進程。

  中印同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以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印和莫迪總理去年訪華為標誌,中印關係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應習近平主席邀請,印度總統慕克吉于5月24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此訪是慕克吉總統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今年中印兩國之間最重要的高層互動之一。訪問預計將對雙邊關係産生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推動。

  綜上所述,莫迪外交政策和實踐貫穿著一條明確的主線,就是提升印度國際地位和招商引資,以對外拓展服務於發展國內經濟。不難看出,莫迪在內政與外交政策銜接方面比較成功,成功吸引外部投資和外來技術,為印度贏得更多市場,進而推動國內經濟改革,幫助實現其“印度製造”、“數字印度”、“智慧城市”、“清潔恒河”、“印度技能”等等一系列發展口號。以“印度製造”為例,莫迪成功爭取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大國的支持,圍繞改善印度國內基礎設施和發展印度本土製造業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和項目。莫迪政府未來外交思路應會延續上述思路,聚焦推動印度經濟起飛和大國地位抬升。

  也應指出,儘管莫迪政府的積極外交政策為國內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但實現發展雄心仍必須克服一系列國內障礙,例如徵地、勞工、環保和國內統一稅率等領域的改革。目前,上述改革常常止步于印人黨不佔優勢的上議院,能否突破則取決於以多輪地方選舉逐漸改變上議院的席位對比,而這必將是一個艱難的漫長過程。(作者:王世達 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