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戰火、動蕩、貧困中的孩子:身處“暗夜” 心向陽光

2016-06-01 22:36:28|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 題:戰火·動蕩·貧困中的孩子:身處“暗夜” 心向陽光

  “六一”兒童節,是屬於孩子的快樂節日。然而,有這樣一些孩子,相比世界上大多數同齡人,他們的雙眼過早地目睹戰火、動蕩、貧困、封鎖……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更加清晰而迫切。這些被打斷正常成長過程的孩子境遇如何?他們有什麼節日願望?新華社記者走進中東、非洲等動蕩、戰亂、貧苦的地區,探訪其中別樣的童年。

  苦難讓孩子提前“長大”

  亞薩·賽義德,一個埃及孩子,騎著一輛生滿鐵銹的童車在泥濘的小巷子玩耍,身上衣物已臟得無法辨清顏色。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不遠處的穆克特姆山,被叫做“垃圾城”。當地垃圾處理仍舊主要依靠人力,這裡的居民世代以垃圾處理為業。

  “我的家人都在這裡生活,他們到外面去帶垃圾回來,坐在家裏分裝,然後運走,”賽義德對記者説,“爸爸媽媽還有哥哥都在做這個,我不上學的時候就回來幫忙。”

  同樣小小年紀的印度男孩納亞,也開始幫助家人承擔繁雜家務,養家糊口。納亞的家鄉,是印度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西南部的一個鄉村。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來到這裡,目之所及是破敗的房屋、泥濘的道路、衣不遮體的兒童。

  清晨六點,陽光照射到河岸,納亞拖著瘦小的身體已在河水中工作了一個多小時,努力清洗著從其他地方收來的臟衣服。一件衣服5盧比的清洗費,一天清洗100件衣服,他就可以為家中補貼500盧比。

  雖然生活困苦,但能在家守在父母身邊的賽義德、納亞還是幸運的。而那些因戰火顛沛流離、饑寒交迫、命運坎坷的孩子,又是另一番生活景象。

  “我希望這場戰爭趕快結束,一切恢復曾經的樣子。”13歲的塞娜説。

  戰火紛飛的敘利亞,SOS兒童村中住著141名像塞娜一樣的孩子。他們多是父母在戰爭中遇難、或是因為家人無力撫養而被遺棄的孩子。大約每10名兒童和一名“全職媽媽”組成一個家庭,兒童村裏共有18個這樣的家庭。

  難民危機爆發以來,在希臘北部和馬其頓交界地區,伊多邁尼附近的公路上經常能看見三五成群、身背行囊、神色疲憊的難民。他們中不少是孩子,歲數大一點的,已經幫父母攜帶行囊。

  他們過早失去了向父母撒嬌的“權利”,必須學會照顧自己甚至家庭。

  難民營裏簡單的快樂

  動蕩中的童年,也有簡單的快樂和滿足。

  在雅典以北約300公里處的拉加迪基亞難民營,由聯合國和希臘政府聯合設立,目前有192頂帳篷,住著近900人。這裡的孩子們,生活相對安定一些。

  難民營工作區的辦公室(簡易的鐵皮屋)裏,來自敘利亞的9歲男孩穆罕默德,正在幫志願者分餐票。他的小臉有點臟,但神情認真而專注。

  穆罕默德對記者説,從到達希臘開始,他開始在難民營的學校裏學習英語、希臘語、數學等基本課程。雖然學校條件簡陋,課程斷斷續續,但畢竟開始學習了。

  位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卡蘭迪亞難民營裏,有大約1.4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孩子們在破舊的房屋和狹窄的街道中長大。沒有遊樂場,他們已經習慣放學後在難民營狹窄的街道上玩耍。儘管條件艱難,他們仍然盡情歡樂,享受童年時光。

  “我叫穆斯塔法,今年10歲,最喜愛的運動是足球。難民營裏有很多我喜歡做的事。”在僅容一輛汽車通過的狹窄街道上,穆斯塔法和小夥伴們翻跟頭、踢足球,三兩成群地嬉鬧玩耍。看到記者的鏡頭,他們聚攏過來,講述他們最開心的事——“這裡有一個小廣場,我們經常在那裏玩”“我最喜歡和我的表哥玩捉迷藏”……

  孩子們的快樂總是簡單的。兒童節,一本書、一個玩偶就能讓他們很滿足——“我希望得到一個大大的泰迪熊”“我想要一輛校車,還有膠水”“我想要一套蜘蛛俠的衣服”“我想要一輛自行車,就可以騎車上學了”“我想要更多的禮物,比如書、鉛筆和鋼筆”……

  夢想“發芽” 希望仍在前方

  非洲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貧民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那些略顯害羞卻又笑容燦爛的孩子,並沒有因此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

  肯尼亞的馬薩雷貧民窟裏,有一所簡易音樂教室,“教學設備”只有一台小音響。兩位創辦人從小一起在馬薩雷長大,他們希望這間教室能幫助貧民窟的孩子改變命運。

  孩子們每天放學後都會到這裡來學習唱歌和跳舞,他們心中充滿音樂夢想。

  “我叫塞琳,今年10歲……我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説唱歌手,實現我的夢想。”

  “我叫羅達,長大後想當一名音樂家,我知道我能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我叫埃爾維斯·迪恩,今年7年級,我在附近上學,我最擅長跳舞。”

  ……

  除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許多生活在難民營裏的孩子,希望長大後能夠改善這裡的環境,為難民們造福。

  “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改善這裡糟糕的條件。我知道這個難民營只是個暫時居所,但我希望能讓這個破爛的地方煥然一新。”13歲的加沙少年易卜拉欣·內曼,從小在沙提難民營狹窄的街道中長大。他的夢想也一起成長。

  近73萬平方米的沙提難民營位於加沙城西,是加沙7座難民營中最擁擠的一座。在這裡,內曼和朋友們沒有地方玩耍。他説,如果他能夢想成真當上建築師,首先會給難民營的孩子們建一個操場,改變難民營的面貌。

  還有很多像內曼一樣的孩子,他們的夢想正在艱難的生活中漸漸“萌芽”。

  大馬士革的兒童村裏,14歲的哈米妲來自阿勒頗,夢想成為一名律師;

  沙提難民營裏的艾哈邁德·阿克沙姆,夢想成為一名醫生,讓生活在難民營裏的人有更好的醫療;

  拉加迪基亞難民營裏,阿婭和弟弟妹妹們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埃娜斯想到倫敦學英語,將來當英語老師;14歲的拉萬想當阿拉伯語老師;9歲的扎哈想去幫助其他失去父母的孩子……

  戰火、動蕩、貧困、封鎖……讓這些孩子如在暗夜中一樣艱難前行,但他們對美好生活清晰而迫切的嚮往,讓希望和夢想就在前方。(參與采寫:任瑋、李茜、楊臻、李明、王雪、劉咏秋、陳佔傑、高路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