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天府之國 富饒成都平原
鳥瞰都江堰水利工程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報道(劉江):西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的改革變法風起雲湧。在秦國,蜀郡李冰帶著他兒子領著當地百姓,修建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幹了件流芳百世、造福韆鞦的大事。這項工程顛覆了旱澇頻繁的成都平原,使其成為天府之國最核心的富饒之地。幾千年來,都江堰究竟為成都平原、巴蜀大地乃至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多少舉世聞名的貢獻?5月31日,國際在線四川頻道通過查閱史料記載,淺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穿越千年後,為何經久不衰。
美國作家“約翰·霍克斯”曾語出驚人,他説道:“以人類200萬年的進化過程來説,大腦是在變大,但智力確實存在倒退。”看世界,從埃及金字塔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再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壩水利工程都江堰,不僅感嘆,古人把智慧發揮到極致的能力,超出我們的想像。都江堰水利工程能留存幾千年,其中奧妙,我們該來弄個明白。
史料記載,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當今世界年代最為久遠、唯一尚存,且依然發揮重大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
為何修建都江堰?
2272年前,戰國後期,秦國一心想統一各國。為此,秦昭襄王不斷召集他的班子成員開會,商量辦法、出臺相關政策。經舉薦,秦國水利專家李冰被任命蜀郡太守,據説他是今山西人,秦昭襄王令他在四川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增強國力,為一統各國積蓄力量。
李冰任職前,是秦國著名的水利專家,相當於當今工程院院士。
任職後,李冰馬上對都江堰農田水利狀況做了調查分析,他發現都江堰四週都是高山,中間卻是塊大盆地,要發展這兒的農業,李冰認為,關鍵是要解決這裡的農田灌溉與排澇問題。
岷江從西邊的岷山上流下來,湍急的水直流到灌縣,因為地勢突然變平緩,泥沙就大量沉積下來,河床也增高,因此,河水也常常氾濫成災。然而盆地的東邊,又因為被玉壘山阻隔,岷江的水又不過去,又常常鬧旱災。為此,李冰決定,在都江堰城郊鑿通玉壘山,引水分洪。與此同時,還在這段江中築壩搞分流,為了將江水引到東邊,灌溉東邊的大片農田。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李冰組織了數十萬工匠,開山鑿石,修建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
都江堰建成後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其卓越的功效,幾千年來一直被世人稱奇點讚。
據記載,建成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國的重要糧倉,如秦昭襄王所願,巴蜀成為了秦國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從實力上超越了以前齊駕並驅的楚國和齊國。到秦末暴政及大亂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還發揮了穩定蜀地、穩定統治的巨大作用。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後人稱之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秦以後,相傳,司馬遷曾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其後還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到了蜀漢年間諸葛亮則招兵把守,並設專職堰官進行常態化的管理維護,開啟了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據了解,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還在發揮效益的唯一古代水利工程,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從漢代始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把內江水攔入外江,對內江河道進行淘灘及河堤維修。來年春耕需水灌溉,便在渠首舉行隆重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內江,這個儀式叫“開水”,到了北宋年間,官方將清明節這一天定為“放水節”。
時空穿越,回到西元2016年。據了解,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餘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産、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中外水利工程相比較:都江堰的歷史 灌溉效益 最悠久
中國之外,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在西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已經將一年定為365天,因為埃及人發現,每當天狼星在日出前出現時,尼羅河就開始氾濫,埃及人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第一天。他們按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莊稼生長的情況,將一年分為3個季節,即氾濫季節、播種季節和收穫季節。
即便如此,古埃及人也難以在尼羅河流域上建造起聞名於世、造福韆鞦的水利工程。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由蘇聯人提供前期設計,耗時10年建起阿斯旺水壩。
在國內:西元前246 年,秦王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 余裏。鄭國渠和都江堰雖然同在在秦朝時期修建,但從修建時間上比較,鄭國渠晚了近10年,更重要的是,鄭國渠建成後發揮灌溉效益的時間只有100多年,後來經不斷重建才得以使用。從持續幾千年造福一方的視角來看,都江堰明顯在全世界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