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安倍否認其經濟政策破産 指責增稅延期責在中國遭在野黨駁斥

2016-06-02 08:35:4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朱曼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地時間6月1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了推遲消費稅增稅的決定。記者會上,安倍提出“安倍經濟學”的積極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同時他至少三次直接點名中國,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不明朗,是威脅日本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此言一齣,輿論譁然。

  目前,日本國家加地方財政每年的預算赤字保持在15兆日元規模(約合9000億元人民幣)。為了達到此前承諾的2020年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的目標,一般認為,消費稅增稅勢在必行。然而,儘管政府先後推出了多重刺激措施,日本經濟表現依然欠佳,特別是安倍大力鼓吹的民間消費持續低迷。多項經濟研究成果和輿論調查都顯示,如果如期在2017年4月將消費稅提升至10%的水準,將進一步影響日本家庭的消費意願。不過,在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安倍還是首先強調了“安倍經濟學”取得的積極成果,“一年半之前的大選時,我曾經承諾要創造出能夠在明年4月按時增加消費稅稅率的環境。此後,我也強力推行了‘安倍經濟學’。現在就業率達到了24年來的最高值,並且這一現象並不僅僅局限于都市之中。”

  話鋒一轉,安倍開始解釋做出推遲增稅決定的理由,“面對風險,我們必須要進行準備。我以為,我們必須要認清面前的風險,為了避免陷入危機而推行相應的舉措。因此我決定要推遲有可能大幅度影響內需的消費稅增稅。”

  那麼安倍口中的“風險”究竟是指什麼呢?在40多分鐘的記者會上,他先後三次明確把日本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歸因為“中國發展的不透明性”。

  “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表現欠佳,因此人們普遍擔心會出現全世界範圍內的需求下降和經濟發展放緩。”

  “中國等國對於産能過剩、不良債務等結構改革方面的問題應對緩慢,新興經濟體恢復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世界經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發生了人們無法想像的變化,並且越來越無法把握。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情況。石油等的價格已經低落至次貸危機時期的水準,再加上投資也在減少,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重大的問題。這也使得全球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

  對於這樣的言論,等不及首相記者會開完,最大在野黨民進黨黨首岡田克也就匆匆召開記者會進行駁斥,“雖然(首相的)記者會還沒有結束,但內容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認為(首相的)言論真是太奇怪了。是他自己親口説要增稅的,但是現在又不增了,這才是最該追究的地方。説什麼‘再延期’,這其實是一種掩人耳目的説法。他首先應該就無法增稅向國民道歉,而這也該成為選舉的主要議題。”

  岡田的説法在在野陣營內引起了普遍的共鳴。日本共産黨書記志位和夫説:“‘安倍經濟學’和消費稅增稅的政策其實都已經破産了,卻還要一直走下去,這條道路是沒有未來的。應該問信於民的是‘安倍經濟學’的成敗和大幅度增稅的對錯。把自己經濟政策的失誤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才是真正可恥的。”

  生活黨黨首小澤一郎説:“之所以首相在斷言一定會增稅之後再度決定延期,是因為日本經濟正處於非常嚴峻的狀況之中,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的安倍內閣的經濟政策已經完完全全地破産了。”

  不過,來自執政聯盟的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卻堅持認為,“安倍經濟學”沒有失敗,“‘安倍經濟學’失敗了嗎?絕對沒有。(這次推遲增稅的決定,)是在綜合考慮了國民的生活和世界經濟的狀況之後做出的。我以為只要仔細地真誠地向國民解釋,就一定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

  在記者會上,安倍列舉了就業率升高和工資上升作為“安倍經濟學”成功的標誌,但是日本媒體卻指出,真正為就業率上升做出貢獻的,是困擾日本多年的“少子老齡化”現象。僅僅去年一年,日本勞動人口就減少了490萬,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業率上升幾乎是一種必然。至於工資上漲,目前日本國內消費持續低迷的現狀,其實已經給出了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安倍經濟學”的一系列改革並未廣泛惠及中下層民眾。

  日本大型百貨公司三越伊勢丹的社長大西洋説:“比起這樣的一味延期,還不如在承認增稅後消費必然有所下降的前提之下,摸索出新的經濟措施刺激消費,儘量能讓消費有所提升,這才是正道。”

  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近年來日本政府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這也引來了廣泛的不滿。儘管安倍在講話中一再強調將儘量不讓政府之前承諾的一系列社保措施落空,但各界還是傳出了不少的憂慮之聲,日本三大經濟團體之一的日本商工會議所所長三村明夫就是其中一員。他説:“必要的財政來源要如何保障呢?這樣的問題還是需要認真地考慮。要是兩年半之後還不能提高消費稅稅率,日本政府就很難避免破産的命運了。”

  7月10日,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圍繞“安倍經濟學”是否已經破産的討論,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此次選舉中日本朝野角力的焦點。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