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人文科技觀:雙翼齊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2016-06-04 16:15:54|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磊

  習近平的人文科技觀:雙翼齊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4日電(見習記者 岳巍)6月1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題為《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的講話。

  縱觀全文,“科技三會”上的講話為我國科技事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取得跨越式發展指明瞭方向。細讀字句,講話中不乏大量前沿尖端科技成果、面對問題直戳要害。值得一提的是,總書記幾處引經據典,為講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讓人文與科技接軌,讓科技閃耀人文之光。中國青年網學習者工作室注意到,習總書記的多次講話都體現出他深刻而獨到的人文科技觀。

  引經據典 人文科技觀與民本思想交相輝映

  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中,習總書記對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5點要求,先後4次直接引用古語。

  當習總書記講到夯實科技基礎時,用“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句出自《孟子·公孫醜》的古語指出,做事情要講究時機。這個時機是什麼?他強調,要想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就得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抓住先機。而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英國利用蒸汽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獨領風騷,美國用電氣化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不斷實現超越,最終坐穩世界頭把交椅。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在習總書記講到加強科技供給時,引用了朱熹“致知格物”的思想。這句古語也表明瞭科學研究的落腳點,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服務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人文科技觀與民本思想交相輝映,而科技更離不開人民。在講話中,習總書記通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這句出自《三國志》的名言,表達出“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深意。能否“功成”“業廣”,關鍵還看人才隊伍建設。隨後,習總書記在寄語青年科技工作者時,又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準確地傳遞出“科技創新,貴在接力”的信號。

  習近平的人文科技觀:雙翼齊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新華社記者丁林攝

  科技+人文 為國家騰飛添置雙引擎

  “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準,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這樣講道。

  將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比肩提出,猶如為奮勇向前的國家添置了一雙騰飛的羽翼。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習總書記這樣告訴外界,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兩者都要抓,兩者都要硬。

  歷史經驗證明,在自然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科學家,往往在人文方面也有所建樹。   曾提出“相對論”的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科技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尤其是小提琴上的造詣卻鮮為人知。據説,他最喜歡聽莫扎特的音樂,而他的許多公式和定律也是在聯繫小提琴的過程中想出來的。

  在國內,這樣的大家也不勝枚舉。剛剛逝世的“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就是其中一位。陳能寬喜愛古典文學,文學功底深厚,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現場,他即興賦詞:“東方巨響,大漠天蒼朗。雲似蘑菇騰地長,人伴春雷鼓掌。歡呼成果崔巍,稱揚舉國雄飛。紙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輝。”核子試驗前夕,指揮者和負責人總是高度緊張。在一次核子試驗現場的討論會上,他忽然脫口背起了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在座諸人無不肅然恭聽,感情隨之波蕩起伏。

  習近平的人文科技觀:雙翼齊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2014年6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併發表題為《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科技發展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

  學習者工作室梳理髮現,給科技人才注入人文因素,習總書記在2014年6月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就提出來了。在那屆大會上,習總書記做了題為《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講話。

  工程科技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推動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最終走向信息化時代。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所取得的變化,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居功至偉。

  工程科技的靈魂在於開放。為此,習總書記這樣説道:“今天,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也正因如此,習總書記用感懷天下的全球視野,為人類共同命運疾呼:“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是工程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員要切實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史軍在接受中國青年網的採訪時講道,“當前中國應該加強科技人才在人文學科方面的培養。”

  他同時表示,科技人才如果沒有人文學科的基礎,工程科學就很難有創新和突破。加強人文學科的培養有助於形成工程科技人才的人道主義關懷,讓他們建造出來的世界更加適宜人類生存。

  歡迎撥打中國青年網新聞熱線010-57380651或發送新聞線索至郵箱youthpress@126.com;關注“細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眾號,可直接對話記者,曝料線索;關注“學習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學習動向。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