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通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最佳路徑
中國道路不僅是中華民族由備受欺淩步入獨立自主的道路,還是中國科技發展由落後於世界步入世界科技強國的大道通途。
人民政權建立之初,毛主席曾喟嘆:“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時移世易,滄桑巨變。“我們應當看到,目前市場上的中國創新産品如此之多,數量堪與美國一較高下。聯想、華為等中國的高科技品牌已經全球聞名。”時值“科技三會”,俄羅斯專家瓦西裏·卡申讚嘆道。僅僅一甲子的歲月,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不止自豪的中國人,全世界都禁不住發問:究竟是什麼支撐起中國科技的巨大進步?
在5月30日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答案。他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而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道路的勝利給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與動力支持,使其能夠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道路上奮勇前進,並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歷史早已無數次告訴我們,沒有正確的道路,再美好的願景、再宏大的夢想都可能陷入空幻的烏托邦。表面上看,科技創新只是一項腦力活、技術活,但本質上它卻是集國家發展道路、國力以及民族力量于一體的,如果缺乏了正確的道路作指引,科技創新要麼是發展放緩,要麼是其創造出來的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來服務人民大眾。事實上,科技創新要堅持走中國道路,既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百年抗爭史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要堅持走中國道路,是因為歷史和現實早已多次證明,走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才是我們根本的出路。國家、民族的發展如此,科技發展更不外如是。
中國道路的巨大勝利,不但讓我們擺脫了積貧積弱的落後局面,更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強大帶來的尊嚴感與自豪感。無論是困難時期自力更生的堅定信念,還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抑或是實施自主創新、科教興國的強國戰略,中國道路無不讓這些決策都發揮出了強大的效應。從一切需要進口,到市場換技術,襯衣換飛機,再到今天我們“高鐵換牛肉”,這個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其一步步走來,證明了科技創新繼續堅持走中國道路的正確與必然。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推動科技發展上,我們沒有走依附道路。我們在該奮鬥的年紀沒有選擇安逸,因為我們知道,科技創新的內核其實是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是目的,自主是保障,而最大的自主就是堅持中國道路的引領。我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向著世界科技的前沿方向發展。而這,恰是我們成功所在,恰是其它國家所不能企及的。
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和歷史遺留問題,我國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著不小的差距,比如我們現在進口的晶片比石油都還要多,但只要我們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科技創新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推進,那麼,這些看得見的差距終究會被巨大的進步與騰飛所代替。
中國道路是我國通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最佳路徑。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同理,只有適合本國國情、利於本國發展的道路才最為正確。科技創新之所以有生命力、執行力,就是因為它是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成長起來的,如果缺乏了這一制度保證和道路指引,我們的科技創新便不可能在今天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更不可能會在明天的比拼中佔據首席之地。(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