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3年來—這些細節點亮中美關係

2016-06-07 13:02:5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韓基韜

這些細節點亮中美關係

這些細節點亮中美關係

  6月6日,二十四節氣中芒種的第二天。這是麥子等作物成熟等待收割的日子,也是中美關係在發展中進一步獲得成果的日子。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在這裡拉開帷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開幕式,併發表題為《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而不懈努力》的重要講話。

  時間,有時在節點上會出現難得的巧合。3年前的6月上旬,中美間同樣發生著一件促進兩國交流的標誌性事件:在太平洋彼岸的安納伯格莊園,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舉行非正式會晤,就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達成共識。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3年來,兩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眾多領域開展合作,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取得新成果。來之不易的成果,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而雙方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則是最根本的一條。

  同樣,在兩國一同前行的路上,許多點滴的細節讓我們難忘、感動,這些細節點亮了中美關係的發展。

  “親密互動”帶來深入交流

  兩個大國的交流,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兩國元首的互動。而這種互動是否頻繁,是否親密,可以看出兩國是怎樣一種“夥伴”。

  “莊園會晤”、聖彼得堡會晤、海牙會晤、“瀛臺夜話”、“白宮秋敘”……從2013年至今,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之間,已進行了多次會面,有時是因為國事訪問,有時則利用參加國際會議的間隙。而相互間的通信通話更是不計其數。今年9月,雙方有望在G20杭州峰會上再度會面。

  如果説打領帶、穿西服、帶著政府官員分坐桌子兩側的會面充滿了“禮節性”,那麼那些更輕鬆隨和的非正式會晤,更能讓雙方敞開心扉交流,能夠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溝通。

  2013年6月7日至8日,美國安納伯格莊園,不打領帶,兩場會晤,一次晚宴,一起散步……習近平同奧巴馬面對面會晤和交流,時間加起來超過8個小時。這在中美高層交往的形式上是一個創舉。

  2014年,北京中南海瀛臺,映著皎潔的月光,習近平向奧巴馬介紹起瀛臺的歷史。在這裡,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研究制定平定內亂、收復台灣的國家方略,光緒皇帝曾在百日維新失敗後被慈禧太后囚禁在此。習近平向奧巴馬表示,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奧巴馬則有所感慨地回應:“我們今晚的交談非常深入,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中國的情況以及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執政理念的了解。我更加理解中國人民為何珍惜國家統一和穩定。”雙方進行了近3個小時的交流,直到夜裏23時多才揮手告別。

  而在2015年,兩國領導人在月朗風清的夜晚,沿著白宮前的賓夕法尼亞大街走向布萊爾國賓館,在長達3個小時的會晤中,就治國理政、中美關係等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兩位元首之間的互動只是兩國親密交流的一部分。更多形式的交流正發生在各個層面、各種領域。

  比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從2009年7月開啟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後的每一年,這一對話都會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輪流舉辦。談雙邊貿易和投資,談保護知識産權,談網絡安全,談氣候變化,不論哪一次,中國的副總理級別官員和美國國務卿都會到場,兩國參加對話與磋商的部級官員都不下數十位。

  還有像在軍事領域,中美雙方的將領在香格里拉論壇多次進行溝通對話,2014年以來,中國兩次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系列軍事演習;在經貿領域,中美企業家通過峰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尋找合作契機,推進合作;在地方合作領域,中美之間的省州合作、友好城市互訪在持續進行;在人文交流領域,“中美旅遊年”的開啟、青年創客的才華比拼、兩國人民的互訪交流,帶來了增進認識的新契機。

  有交流,才能了解;有了解,才能有可能變得親近。

  合作共贏取得豐碩成果

  雙邊貿易額超過5000億美元,雙方各類投資達1200億美元以上,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幾乎遍佈美國各州;兩國之間每17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起降,平均每天1.2萬人來往于中美之間;雙方為對方國家商務、旅遊人員頒發10年多次簽證,為留學人員頒發5年多次簽證;中美兩國已建立43對友好省州、200對友好城市……

  不論中美之間有著怎樣的風風雨雨,這些合作帶來的成果都十分顯著,它們的分量遠遠超過那些不愉快的摩擦與分歧。

  2014年“瀛臺夜話”後,中美元首會晤達成27項共識和成果,涵蓋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雙方達成49項成果清單,其中既有同意繼續努力構建基於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等原則性共識,也有中國有關企業與波音公司簽署購買300架飛機的協議、中方宣佈未來3年將資助中美兩國共5萬名留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等具體合作項目。

  此外,迄今為止,前七輪經濟對話累計達成469項成果,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製成立6年來達成400多項成果共識。而今年的對話與磋商同樣會有令人驚喜的收穫。

  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相互合作考慮的不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更是要展現共同的責任與擔當,為提供更好的全球治理,維護、建設更合理的國際秩序而不懈努力。

  近年來,兩國元首多次就氣候變化、核安全、朝鮮半島問題、烏克蘭問題、阿富汗問題等一系列涉及國際層面的議題交換意見,並在一些關鍵時刻相互合作,推進建設性成果的取得。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獲得通過。會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與習近平主席通電話時表示,感謝中方為大會成功達成《巴黎協定》作出突出貢獻。事實上,為了這份協定的達成,中美雙方多次溝通,並一同發表聯合聲明。伊核問題談判、核安全峰會,中美兩國同樣在獲得共識的基礎上推進合作的開展。

  “美國歡迎一個穩定、和平、繁榮的中國崛起並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作用,期待著美中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的書面致辭中,奧巴馬這樣表示。

  對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一個當前的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面對中美合作新局面,布熱津斯基這位老牌戰略家不由得發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感嘆。

  事實上,與布熱津斯基有著相似感慨或困惑的人不在少數,而影響他們思考和看待問題的,則是一個叫“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

  這一概念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看來,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者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矛盾衝突,多以戰爭告終。在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以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為例: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對於雅典崛起的擔心,使得戰爭無法避免。此後的部分國際關係學者更是奉此為鐵律,將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發生,歸咎於這一陷阱的存在。

  但所謂的這一陷阱並非一定存在,甚至一定會在中美之間發生。論概念,這一説法歪曲了修昔底德的本意,因為“修昔底德陷阱”的兩個要素分別是新興大國日益增長的實力與守成大國的恐懼和反制,不能單方面炒作前者而忽視後者;論幾率,證明這一陷阱的大國興衰事例僅是近代以來的十幾次統計,並不能成為“大數據”,更不能用之預測未來;論文化,中國歷來講求“王道”,主張“協和萬邦”,沒有“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基因。

  而在習近平主席看來,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奧巴馬也同樣表示,不認同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發生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

  這也正是雙方強調溝通對話,相互尊重、理解的原因。因為只有相互了解,尤其是知道對方的核心利益所在,才能有效避免誤判,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防止悲劇發生。“中美兩國各具特色,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民眾訴求等不盡相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難以避免的。世界是多樣的,沒有分歧就沒有世界。”“有了分歧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把分歧當成採取對抗態度的理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轉,歷經多少曲折,最終都會奔流到海。中美間的關係同樣如此。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只要我們堅定方向、鍥而不捨,就一定能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這正是兩國共同的追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