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故事:海底馴龍師
一線故事:海底馴龍師
----記中國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深水鑽完井團隊
文字/周涵,鄭金龍,傅文水 漫畫/蘇菲
海洋石油981,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可是在廣袤的南海,偌大的鑽井船,是由誰來指揮駕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個指揮團隊----他們就是981、南海9號等“深水利器”的“幕後指揮”——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深水鑽完井團隊。
這個強大的團隊駕駛著981、南海9號在海上如何作業呢?首先解釋:油氣是潛伏在海底的“巨龍”,我們鑽完井隊伍就是“海底馴龍師”。具體做些什麼呢?首先,我們要選好地方做個“CT”,尋找“龍脈”;
然後再往可能是“龍脈”的地方鑽井,確認“龍脈”的位置;
接著,通過科學化驗來了解“巨龍”的成分、品質和屬性。
最後,鋪設輸油管道,把油“龍”引出來造福人類。
説到這,大家一定都特別佩服我們把?我們的超級本領還多著呢,聽我一一道來:
我們馴服的油“龍”,都在500m以上的深水區域,甚至1500m-3000m的超深水區域。
鑽井中用的鑽桿,12m一根, 3000m深海,至少250根鑽桿連接,原本堅如磐石的鑽桿,在海水中其實像一根麵條,要指揮它到達指定位置開鑽,需要龐大而複雜的計算和模擬。
海水中,深度越深,溫度越低,3000m附近,我們的鑽桿時常會被凍的結冰,可是,鑽桿從進入海底地面開始,不斷靠近地心,每下100m,周圍地層溫度會升高4-5℃。目前我們井下的溫度,基本在150-200℃範圍內。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樣高溫低溫交織的環境,就要求鑽桿和井下工具必須耐低溫又耐高溫,地下高溫又較難預估,極易對探測儀器造成損壞。還有壓力,目前我們鑽遇的井,最大井底壓力系數達到1.92g/cm3,最大絕對井底壓力79Mpa,相當於1cm2的面積上壓著790kg的重量。所以深水油“龍”脾氣大,“針”可不能亂“打”,必須隨時小心翼翼,否則就有爆炸的危險哪!
1970年起,以發達國家為首,人類就進軍了500m以下深度的海洋油氣開發,到了21世紀,他們就基本拿下了3000m之內的開發技術。然而,由於我國海洋石油事業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水準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們的主要作業區域——南海,油氣資源及其豐富:
掌握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不光能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更是我們維護南海權益的重要手段。我們國家海洋石油事業雖然起步晚,可是擋不住我們發展快呀!發達國家從開始探索深水勘探開發技術到完全掌握,用了超過30年。可我們的深水事業,從一無所有到拿下整套深水鑽井作業技術,僅僅用了3年時間。
可你是否知道,這樣的3年,我們是怎麼過來的?
2015年6月5日淩晨4點43分,我們在南海區域的某口深水高溫高壓井突然遇到一股“異常兇猛”的高壓,如不立即處理,會非常危險。
當天值夜班的平臺作業總指揮、當班鑽井總監吳旭東立刻緊急組織力量,實施壓井作業。陸地上,多位專家、總監及服務商從睡夢中爬起來,齊聚值班室,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制度,為現場提供技術支持。深水鑽完井首席工程師方滿宗、高溫高壓鑽完井首席工程師李炎軍、鑽完井總監劉和興全都日夜駐紮在指揮室,誰也不敢鬆懈休息。哪知這活一幹就是十一個晝夜,264個小時啊!
大家睏了,就在辦公桌上趴會,在沙發上躺會,辦公室裏,海量的數據要分析比對;泥漿池、振動篩房裏,進出口比重要不停測量;現場和陸地值班室裏的緊張氣氛伴著煙霧繚繞和泡面的香味,直到壓井作業完美收官、化險為夷的那一刻,才在大家頂著黑眼圈的歡慶聲中漸漸散去。
緊張的工作節奏,嚴苛的自然環境,對我們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赤道附近的炎炎夏日,驕陽似火,烤得皮膚生疼,腳下甲板溫度能超過60℃,走路只能“跳舞”,工服不一會就濕透,擰一擰,還要繼續上。
每年4月到11月,南海進入颱風季節,渺小的我們,在大海深處與大自然週旋。狂風驟雨,巨濤翻滾,躺在床上能被晃下來,暈船反胃吃什麼吐什麼……。
這就是我們的深水鑽完井工作,高溫的天氣、高壓的工作任務、高風險的作業環境,以及投入的高風險、技術的高要求。就這樣,我們團每天頂住“五高”壓力,不斷刷新著記錄:
這一個個成就,都是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0.2歲的年輕團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默默耕耘在祖國南海海疆換來的。
我們常年漂泊在360度無死角的“海景房”裏,思念著陸地上的親人,
我們比海上的日出要起得更早,迎著風雨,披著星光,也要完成工作。
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事業,就不能害怕辛苦。這也是我們必將達成的使命,我們倍感光榮和自豪。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就曾提出過,建設南海萬億方大氣區的理想。幾十年來,我們海油人追逐這一目標的腳步從未停歇,隨著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大幅提升,離這個夢想也越來越近了。
對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的努力和汗水,一定會澆灌出中國海洋石油事業蓬勃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