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中國節·端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奮進力量

2016-06-08 19:23:07|來源:法制網|編輯:杜軍帥

  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振軒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説起端午,人們自然會想到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戴香袋等習俗。其實,端午節作為我國一個具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絕非一個單純的平淡節日,從深層次看,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具有極其深遠而厚重的文化特質和內涵。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説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佔據主流地位的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曾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外敵入侵,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于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樂章。

  除此之外,與之相關的傳説還有紀念伍子胥的忌辰、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等等。其實,無論是對屈原捨身家國者犧牲的祭奠,還是對伍子胥忠誠者犧牲的緬懷,抑或是對曹娥孝悌者犧牲的敬重,歸根結底是告訴我們:兩千多年的端午節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一位哲人曾説: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它是區別於這一民族與另一民族的永恒標誌,是支撐這個民族脊梁的精神。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和重要載體,對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這樣説,深沉的民族感情來源於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培育,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

  端午節,這個古已有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大節,是祖宗留給我們子孫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增強對中華歷史傳統的敬畏感和自豪感,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從這座寶庫中汲取營養、尋求力量,激發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華文化一向慎終追遠,端午節雖然已延綿兩千多年,但今天的中華兒女仍然通過紀念愛國憂民的屈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發掘講仁愛、重民本、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激發人們愛國愛鄉的深厚情感。可以這樣説,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民族節日在文化上的傳承。面對每一次端午節日的到來,于我們每個中華兒女來説,不能僅僅停留在吃了幾個粽子,也不能僅僅止步于享受假日的休閒,而應該回歸本真傳統,去體味和感受中華五千年文化瑰寶的精髓,重拾我們內心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奮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當前,我們已經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歷史階段,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此時此刻,更加需要我們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的精誠團結、一起努力。面對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心懷敬畏,用實際行動去捍衛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