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週年,那些已經改變的和未曾改變的
這幾天,不少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發微信朋友圈,祝福高考考生,回顧曾經的高考歲月。十年前,我們也曾坐在高考考場;十年後,除了少數讀博士的同學今年畢業以外,大多數同學都已經參加工作,不少同學都已經成家立業,“孩子都能打醬油了”也不在少數。2006到2016年,哪些已經改變,哪些未曾改變?
高考作為當下社會階層縱向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是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大希望;這一點,在許多農家子弟身上得到了淋淋盡職的體現。筆者本科宿舍共有四個人,其中三人來自中西部農村,一人來自東北地區小城鎮;十年過去,四位室友有三位在高校工作,一位在中學當老師,都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自願報考也好,被調劑也罷,社會學這個冷門的專業,曾讓我們有過困惑、有過抱怨。只不過,伴隨著社會認同的提升和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一些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卻在不斷上演著“逆襲”。儘管沒有從事和專業對口的工作,我卻依然感謝社會學這個專業——它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解讀方式,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
本科畢業之後,同學們各奔東西;為了更好地生活,同學們努力地打拼著,用不同的方式書寫“奮鬥的青春”。不論是選擇在北上廣拼搏,還是回到家鄉就業,抑或到中西部地區去尋找“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年輕人實現人生突破難免要經歷一個曲折、艱辛的過程,需要在“平凡的世界”裏腳踏實地。
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並不突出;高考只是社會流動的一種渠道,並非全部。高考的優勝者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立竿見影地改變命運,而是通過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讓他們有了更多向上社會流動的可能性。
最近,筆者拜讀了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1977級校友紀念性文集《我的1977》。在時代大變革進程中,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在各行各業中書寫出了既平凡又壯美的人生畫卷,高考徹底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儘管書中所涉及的年代對於當下的年輕人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奮鬥、夢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時代都是相似的;儘管社會在飛速變遷,這樣的價值追求,依然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深刻地影響了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儘管高考還存在著一些短板與不足,但它依然是萬千學子改變命運的希望所在。在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的當下,高考需要更多的改革與創新;讓高考更加科學和公平,有助於撥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促進社會流動,增強社會活力。(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