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哈佛“學霸”:如沒高考,我不會從鄉下走到哈佛

2016-06-09 00:29:19|來源:中新網|編輯:杜軍帥

  哈佛“學霸”:如沒高考,我不會從鄉下走到哈佛

受訪者何江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呂春榮)從中國農村到美國哈佛大學,湖南“伢子”何江,因為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被國內輿論集中關注。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當年的農村孩子可謂“知識改變名運”的代表案例。如今,仍在美國繼續學業的何江,是如何看待中國高考的,經歷了中西方教育之後,他如何看待這種教育差別?

  回憶高考:沒有高考,我不會走到哈佛

  又到一年高考季。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今,中國學生的未來選項越來越多元,高考已不再是必由之路了。然而,這場牽動著中國900多萬家庭的考試,依舊被很多人視作可以決定命運的一次選拔。

  “如果沒有高考,自己很難想像能從鄉下走到哈佛。”今年28歲的何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這樣説。

  1988年出生的何江,出生在湖南寧鄉南田坪鄉的一個農村家庭。在何江的記憶裏,他所在的那個湖南小山村,並不那麼發達。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村裏沒車、沒電,甚至都沒有自來水。

  在何江眼中,高考對於他的家庭而言,特別重要。何江説,在高中,他的成績一直不錯,考試排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校第一。“在高中,我從來睡覺都睡得很安穩,但在考前,因為太緊張,我直到很晚才睡著。”

  2005年,“學霸”何江成功地考入了他理想的高校——中國科技大學,並於在校期間,拿到了象徵該校最高榮譽的“郭沫若獎學金”。4年後,2009年,何江因研究能力突出,被哈佛大學成功錄取,並從此展開了為期7年的碩博連讀。

  通過高考,許多農村孩子改變了人生命運,何江也一樣。從一個農村到大學,再到美國的大學,何江“鯉魚躍龍門”的經歷也被外界視為“寒門出貴子”的代表。

  對此,何江稱,在哈佛大學有很多農村來的學生,“我不喜歡擁有這樣一個標簽,在中國,有這樣身份背景的人很多,在美國也有許多貼著這類標簽的人。 雖然,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但不希望被過度貼上這樣的標簽。”

  談中美教育:中國教育的衡量標準較單一

  其實,如今中國高中生的求學出路越發多元,千軍萬馬不再只有一條“獨木橋”可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讓孩子出國讀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年齡也越來越低。

  在經歷了東西方教育的何江看來,許多中國家長送孩子出國,其實是為了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成長環境。

  何江介紹,在哈佛期間,學生在課上可以大膽地對學術大咖的各種觀點提出質疑,並進行討論。課後,還能和“大咖”融洽相處,一起約談論學術問題,甚至喝咖啡、泡酒吧。

  他説,“中美教育的差異,關鍵在兩國衡量教育的尺度不同,在美國,進各類大學,衡量的標準是多元化的,而在中國,衡量的標準較單一。”

  在何江眼中,雖然美國大學階段教育水準在世界領先,但在初等、中等教育並沒有中國做的那麼紮實。在美國,每個州都有各自的大綱,學生學的都不統一,基礎知識也不是很紮實。而在中國,初、高中教育階段更多的是為了服務高考備考,在基礎知識教育上,中國做的更紮實。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高中教育也有弊端。在高中階段,中國學生的潛力很難被發覺。但在這方面,美國做得更好些,很多美國高中生的藝術、體育才能多在這一時期被挖掘。

  何江認為,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僅以成績來衡量,衡量的因素應該還有很多,譬如學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潛力。 (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