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2016-06-10 15:24:06|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鄧晨曦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 李川 見習記者 張碩 白夢帆 實習記者 張思怡)“在我國歷史上,傳統節日很多,端午節能夠延續兩千多年傳承至今,在於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且不斷融入時代的意義。同時,以端午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是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載體。”恰逢端午節之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接受中國青年網專訪時講起這番話。

  6月9日,時逢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節蘊含著華夏民族獨特而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中華本土文化與外來西方文化的自由融合和交鋒,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如何更富理性地辨識時下文化現象及趨勢,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和角色,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更加顯得意義深遠。

  年年五月五 龍舟競渡懸菖蒲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這是宋朝詞人陳義在《菩薩蠻》中對端午節的描述,從中透露出宋朝人對端午節的紀念形式。

  古往今來,每逢五月端午,在華夏大地上都會自發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諸如賽龍舟、吃粽子、拴五彩絲線、挂菖蒲、懸艾葉、飲雄黃酒、驅五毒等等。作為一項歷史源遠流長、流傳範圍廣泛、紀念形式豐富多樣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關於端午節的傳説故事、習俗內容、文化內涵不斷臻于盈實多彩,亦成為國人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強化文化主體意識的重要符號和載體。

  樓宇烈説,從戰國時期算起,端午節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從起源上講,端午節源於古人對於部落圖騰龍的祭祀活動。現在看來,端午節主要是指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是紀念的主體部分,但在江浙一帶,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説法,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樓宇烈認為,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不僅僅體現在起源,從時令節氣來講,每年農曆五月初是氣候變化明顯的時候。“每年這個時節,濕氣加重,百蟲活躍,一些毒蟲就會蟄傷人,所以最早也稱為‘毒日’。為此,家家戶戶採菖蒲、艾草挂在門前,用以驅邪。”

  “在民間,喝雄黃酒、挂香囊、給小孩穿虎頭鞋,都是用來辟邪的。我小時候還用雄黃酒點腦門,寫個‘王’字。”在樓宇烈看來,端午節不僅體現著人們對於保護身體健康的重視,還表達著對於風調雨順的祈盼,“其所容括展示的不僅是自然事物,更是包含一種人文精神。”

  文化學人曾璞認為,中華民族具有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和傳承,端午節的産生是基於人民群眾生産和生活的需要,其所體現的紀念屈原,更像一種形式,通過這種形式來傳承傳統文化,紀念先賢。“之所以紀念,是因為先賢所做的貢獻對中華民族産生了深遠影響,是當今社會不能丟棄的寶貴文化底蘊。”

  其實,除了我國,近鄰韓國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前後也會舉行端午祭活動。韓國成均館大學學生邊俊漢説,韓國端午祭只集中在江陵地區,祭祀習俗自有特色,“我們不吃粽子,我們吃車輪餅,女性會用菖蒲水洗頭。我們有自己的祭禮,還有假面戲、農樂競賽等眾多民俗活動,比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大賽、全國時調競唱大賽、拔河、摔跤、盪鞦千、射箭、投壺、煙火遊戲、端午放燈等等,這些習俗可能跟中國端午節不太相同。”   自2008年起,端午節和清明節、中秋節一起被規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體現了從國家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節日的重視和傳承。如今,每逢端午節,國人或出外遊玩、或回家團圓,在享受三天假期的同時,還能體會到傳統節日所散發的濃濃文化韻味,內涵充實。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文化學人曾璞所書“離騷天問 九歌懷殤”。曾璞供圖

  立足傳統節日 彰顯文化自信

  在5月17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對此,樓宇烈在採訪中多次表示,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也是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載體。“文化是長久的歷史沉澱下來的一種民族根本精神,是華夏民族的靈魂,它無形中深刻影響著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言談舉止。所以,一個國家的實力最終是體現在文化上,只有擁有了文化自信,國家才能持久強大。”

  2006年,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

  樓宇烈認為,國家將公共假日從五一等現代節日到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轉向,體現出國家重視步伐的加快,“讓民眾意識到傳統文化,其實更應該倡導節日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來深化對節日的參與感和了解。”

  在這方面,我國的鄰居韓國有著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其實早在2005年,韓國就將民族傳統節日“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在國內引起一片爭議。

  對此,樓宇烈認為,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是開放多元的,應該秉持包容接納的心態。“立足我國傳統文化,不同文化之間求同存異、平等交流、相互取長補短,這是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視中國文明所做貢獻、樹立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由此,面對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樓宇烈表示國人不必憤憤不平,做好本土傳承最關鍵。“韓國江陵端午祭,內容時間和我國都不一樣,江陵端午祭只局限在江陵地區,而我國的端午節是全國性節日,內容更為豐富。”

  韓國全南大學學生申貞慧覺得中韓兩國端午節存在眾多不同,各有特色。“我國端午祭並非特定節日,就是月曆(農曆)五月初五前後持續時間較長的祭祀活動。在祭祀對象上也不一樣,中國是祭祀屈原,我國端午祭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説,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韓國的村落、城區)城隍等等,有十二位,比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等。”

  雖然時間相近,但歷史的多元演變造成了中韓兩國在端午節日上的各自璀璨。曾璞認為,“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差異只在於地域不同,導致表述方式不一樣,其實都是人們對於美好、善良、發展的渴望和期待,是支撐東西方人民生存、繁衍、發展的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有相容並蓄的特點,所以外來文化在中國發展,我們應該持開放接納的心態,這就是文化自信。”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2015年10月,北大龍舟隊參加天津海河國際龍舟賽暨首屆世界名校龍舟大賽。吳昊供圖

  青年一代須擔負起文化傳承重任

  青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青年一代更應該樹立文化自信,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並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北京大學,有一支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的龍舟隊,目前隊員已由最初的16人擴大至已近200人,本科、碩士、博士在校學生各佔三分之一。每週末,北大龍舟隊都會在後海和玉淵潭公園進行水域訓練,持續三年來從未間斷。

  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副主任吳昊,同時兼任著北大龍舟隊的領隊及教練職務。吳昊介紹説,北京大學成立龍舟隊的初衷是基於北大有著注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的傳統,“中外體育運動都是各自文化的産物,中華文化背景下産生中國特色的體育運動,蘊含著自身的文化特質。龍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我們目前正在努力將龍舟納入北大體育課的課程體系建設當中,屆時,龍舟運動將與太極拳、五禽戲、踢毽子等課程共同組建成民族傳統體育類。”

  吳昊認為,龍舟運動對於培養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意識和奮勇爭先的精神有著積極作用和教育意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於青年人而言,作為參與的主要群體,龍舟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青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且對提升身體和心理素質,助力身心全面發展,以及培養青年人團結奮進的進取精神、社會適應能力、群體相處能力都有著積極意義。”

  如今,每逢端午節前後,北大龍舟隊都會受邀參加多項賽事。6月5日,北大龍舟隊前往北京延慶參加了北京市龍舟協會舉辦的比賽,本月16日至20日還將前往黑龍江大慶市參加世界龍舟名校邀請賽。

  現任北大龍舟隊隊長、生命科學學院2012級本科生許天賦説,“很多人習慣性説我們是龍舟運動的繼承者,但我覺得更貼切的説法我們更是龍舟運動的追隨者。隨著參加國內、國際賽事的增多,我愈加感受到這項運動帶給我的內心澎湃感。”

  許天賦覺得,龍舟之於北大,從不只是一項體育運動,龍舟之於國人,從不只關乎文化的傳承。“參與其中,我愈發感到龍舟運動所承載的團體、民族和國家歷史文化的厚重,也感受到青年人所須擔負起的歷史責任。”

  樓宇烈認為,要讓青年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最主要是讓青年人多角度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僅要宣傳抽象的道理,還要轉化為具體有形的事例、人物,讓青年人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真實活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