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俄羅斯“重返亞洲”兩年 所獲結果不如預期
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道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5月19日刊登設菲爾德大學東亞研究學院博士生德米特裏·菲利波夫和亞洲內部政治問題分析師彼得·馬裡諾寫的一篇文章,題為《俄羅斯‘重返亞洲’計劃怎麼樣了?》。文章稱,2014年初,俄羅斯面臨經濟制裁。該國許多人認為制裁證明西方蔑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勢力範圍”,試圖破壞俄羅斯的對外政策。針對來自西方的這一壓力,莫斯科將注意力轉向了東方——具體地説是中國。
雖然普京總統在烏克蘭危機之前就談到要把注意力轉向東亞市場,但西方的制裁加快了這一“重返亞洲”計劃。制裁促使俄羅斯在2014年5月與中國簽署創紀錄的雙邊協議,包括一項天然氣協議,該協議涉及建設一條名為“西伯利亞力量”的輸氣管道,意在每年向中國出口超過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文章稱,隨著中俄關係處於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好時期,該協議成為莫斯科對抗西方的象徵。然而兩年過去了,俄羅斯的重返東方行動並沒有取得什麼明確的進展。
從表面看,自俄羅斯受到制裁以來,中俄合作一直在加強。2015年,中俄兩國元首達成協定,謀求歐亞經濟聯盟與新絲路經濟帶之間的聯合開發項目。兩國還達成了重要的防務協議,中國成為俄羅斯S-400AA防禦系統和SU-35噴氣式飛機的第一個買家。當年,兩國元首還對各自的首都進行互訪,觀看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的閱兵式。
文章稱,但是這些事件幾乎不能算作是莫斯科“重返亞洲”取得成功的證據。在俄羅斯公開向東轉移之前,關於2014年天然氣協議和2015年防務協議的談判都已持續了多年。“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的建設從2018年暫時推遲到2019年,甚至可能推遲到2021年,天然氣供應將在2024年達到雙方約定的數量。
天然氣協議對俄羅斯的經濟利益(而不是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但是在2016年,由於全球油價的結構性下降,它們受到的質疑比協議達成時還要多。
文章稱,儘管過去兩年俄中達成了大量雙邊協議,但是由於經濟困境,兩國都未能充分利用這些協議。在俄羅斯,盧布大跌,儘管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增長了30%,但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額下降了30%,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減少了近20%。液化天然氣出口收縮了50%以上。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收縮至6.9%,創25年來最低點。2015年,俄中之間的貿易額大跌近30%。莫斯科創造富有吸引力的國內投資環境的努力結果好壞參半。2015年,中國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下降了20%,僅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0.7%。
最後,雖然根據設想,“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將取代歐洲市場,但由於中國經濟減緩,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已經超出需求。俄羅斯仍是中國的多個天然氣供應國之一,這些供應國包括澳大利亞、卡塔爾等傳統合作夥伴,以及土庫曼斯坦等新供應國。這些供應國常常降價與莫斯科搶生意。北京要求俄羅斯承擔新輸氣管道的全部建設和維護開支,這也許最好地體現了中國對2014年天然氣協議的觀點。
文章稱,俄羅斯也許仍有可能從“重返亞洲”中獲得好處,不過可能不是與中國——它最初的目標夥伴。日本已經變得越來越警惕,甚至到了對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完全懷有敵意的程度,這不是秘密。雖然日本主要依靠美國及與美國合作來同中國抗衡,但它最近表現出了與俄羅斯加強夥伴關係的意願。
自2011年福島事故以來東京的反核政策轉變使日本國內産生了對天然氣的巨大需求。俄羅斯處於滿足這一需求的有利地位,尤其是鋻於俄中天然氣協議仍然存在的不平衡和不確定性。俄羅斯的天然氣可以從遠東地區輸送到日本,因此不需要從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轉運。所以,日本很可能認為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要比目前其主要供應國安全得多。
對於東京和莫斯科來説,兩國在能源和安全領域更加密切的關係可能是東北亞一個有益的輔助平衡因素。
文章稱,自從俄羅斯兩年前非正式地實行“重返亞洲”計劃以來,其結果大體上未達到俄羅斯領導層的預期。雖然它把天然氣部門的實力與俄中雙邊關係結合在一起,但兩國的經濟狀況阻止著它們從更廣泛的接觸中取得成果。北京已經表現出不願為了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來犧牲與西方傳統的經濟和戰略關係。
文章稱,莫斯科仍有希望加強與東京的能源和安全關係,東京表現出了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的一貫願望。現在的問題是俄羅斯是否決定作出回應。(編譯/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