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兒童營養調查:買不起4元午餐 常吃辣條當飯
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孩子們吃上了免費的營養午餐。但對於那些中西部偏遠地區學前班和幼兒園的學齡前孩子們來説,能夠吃上一頓有肉有菜的午餐卻並不容易。
日前,央視記者前往湖南武陵山脈深處的苗家山寨,看看那裏孩子們的午餐到底吃得怎麼樣。
4元錢:從吃飽到吃好的距離
苗家山寨萬岩村,地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武陵山脈深處。村子裏最好的建築就是這所山村學校。一樓是學前班,二樓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室。每天上午11點左右,小學的孩子們開始自習,因為這個時候老師們必須去學校的小伙房準備午餐,這一天的午餐有肉、豆干還有番茄雞蛋。
中午開飯時間到了,記者發現雖然小學生和學前班的孩子們同在一個樓裏,但學前班裏只有三個孩子能夠和哥哥姐姐一起吃上這頓營養午餐。
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萬岩村山村小學校長羅興榮: 每天中午都是一樣的,一年級7個,二年級8個,學前班有3個人的餐在這裡面。
龍如意今年6歲,看上去要比同齡孩子嬌小很多。每天中午的開飯時間,她就會上樓找到比自己大一歲的哥哥龍坤,一起搭夥吃飯。
像龍如意這樣能夠和哥哥一起吃飯的學前班孩子只是極少數。羅老師告訴記者,學校裏只有小學生才能享受免費營養午餐,學前班的多數孩子因為沒有午餐補貼,無法負擔4塊錢的午餐費,所以只能選擇回家吃飯。
石炳是龍如意的學前班同學,因為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石炳的爸爸為了省下4塊錢的午餐費每天中午都會把孩子接回家吃飯。到家以後,爸爸從櫃子裏端出兩碗菜,記者發現冰涼的菜裏沒有一點肉,而開水就是這個4歲孩子午餐裏僅有的溫度。
記者: 這是什麼時候做的飯?
萬岩村村民石元仲: 早晨。
記者: 這是吃剩下的嗎?
石元仲: 嗯,吃剩下的。
記者: 有肉嗎?
石元仲: 沒有。
記者: 孩子中午就吃這兩個菜?
石元仲: 對,都是白菜。
記者: 為什麼不給他熱一下呢?
石元仲: 不要熱,習慣了。
記者: 米飯也是涼的?
石元仲: 米飯也是涼的,給他泡開水嘛。
記者: 孩子需要營養,吃點什麼東西補一補?
石元仲: 沒有補的,沒有那麼多錢。七口人就靠他姐姐一個人打工養活我們一家人。
“辣條現象”背後的“隱性饑餓”
孩子獨自吃飯的背影,讓人感到心酸。其實,除了營養攝入不足以外,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這就是所謂的“辣條現象”。
這種現象已經給偏遠貧困地區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每天中午12點到下午2點,是幼兒園孩子們的午休時間。出於安全考慮,老師中午會鎖上學校的鐵門,但記者發現,即便如此,很多孩子手裏仍然拿著雪糕、冰棒等各種零食,吃得不亦樂乎。
萬岩村山村幼兒園志願者向彩霞告訴記者,像辣條、速食麵、冰棒這類小零食的價格非常便宜,幾毛錢就可以買到,所以孩子們一有零花錢就會買來吃,再加上爺爺奶奶普遍缺乏基本的營養學知識,所以本應吃好的營養午餐就和這些孩子們擦肩而過。
村子裏唯一的小賣部,正好處在孩子們回家的必經之路上。每天放學以後,這個小賣部的生意都會很好。
據專家介紹:“辣條現象”造成的“隱性饑餓”現象越來越嚴重。所謂“隱性饑餓”是指膳食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缺乏。 這種“隱性饑餓”的症狀並不明顯,不容易被及時發現,再加上農村貧困地區居民普遍缺乏營養學常識,這一現象已經導致我國貧困農村地區兒童的身高、體重均落後於城市同齡兒童。
2015年全國營養和慢性病報告顯示,全國6歲以下兒童的營養不良率是8.1%,貧血發病率是11.6%,其中農村孩子是城裏孩子的兩到三倍。
專家:營養扶貧迫在眉睫
據統計,我國仍有近千萬的兒童青少年存在營養不良,而貧困地區的農村學齡前兒童的營養缺乏問題更為突出,生長遲緩、貧血等營養不良現象非常普遍。
所以對貧困地區的3-5歲兒童開展營養干預、阻斷營養不良造成的代際貧困已經迫在眉睫。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我國6-17歲農村兒童青少年的生長遲緩率是城市兒童的3倍;6歲以下農村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是城市兒童的2-3倍,而貧困農村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又是一般農村兒童的1.5倍。
營養不良問題不僅導致國家每年近4%的GDP損失,並且在人口中産生著代際傳遞,造成貧困導致營養不良再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
為了改善偏遠貧困地區學齡前兒童的營養狀況,一項名為“為5加油”——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的公益行動日前正式啟動。這一計劃將對受助地區的3-5歲兒童實行營養干預,並對鄉村幼兒教師和家長開展營養學知識培訓。
目前,國內首批“為5加油”公益項目已經落地湖南、貴州、青海等5個省份貧困地區的545個山村幼兒園,未來5年,“為5加油”公益項目將擴大覆蓋範圍,惠及全國22個省的20多萬名學齡前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