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英國脫歐公投背景

2016-06-12 14:13:1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張雪梅

  英國與歐盟關係歷史  

  1960年,英國首次申請加入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唯遭法國總統戴高樂否決;

  1973年,英國首相希斯(Edward Heath)重新就加入歐共體談判,終成為成員國;

  1975年,英國首相威爾森(Harold Wilson)舉行公投,決定英國繼續留在歐共體;

  1984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成功令歐共體同意英國預算貢獻獲得部分退款;

  1997年,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計劃在97年後加入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遭到當時財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阻止。  

  利益衝突不斷加劇

  由於歷史與地理原因,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干預政策,被稱為“光榮的孤立”。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有利保持其出口競爭力,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但這使英國很難真正的加入歐洲大陸的事務處理。尤其是歐債危機的關鍵時期,由於各種利益分歧明顯,這一傳統強國正在逐步喪失其在歐盟中的地位與參與權。

  相互猜忌快速發酵

  英國保守黨內部也有歐洲懷疑派,不僅如此,還認為歐盟內部的政策對於歐盟有負面作用,未來一些政策趨勢也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而歐債危機的蔓延,不僅使英國的疑歐之心快速發酵,也加快了脫歐腳步。

  與之相對應,歐盟其他國家民眾對英國的“不可靠”也日漸不滿,認為英國作為歐盟的一員,在融入歐盟的過程中卻表現消極,一直扮演著拖後腿的角色:它不僅否決歐元,不參加歐盟的危機救助方案,不為緩解危機出力,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因此英國“出局”對歐盟的發展來説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員國在整合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會更小。雙方的相互信任已經降到歷史低點。

  政治選票迫使公投

  民調顯示,英國保守黨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倫的“脫歐公投”言論或有助於其重新獲得部分流向支持脫歐的獨立黨的選票。卡梅倫亦希望以此作籌碼與歐盟談判,獲得對英國更為有利的成員國條件,意圖在歐盟內分得更大一杯羹。

  公投進程

  卡梅倫正式提出公投

  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正式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卡梅倫承諾,如果他贏得預定於2015年舉行的大選,會在一年內批准所需法律,制定與歐盟關係的新原則,然後就脫歐問題舉行全民公投,讓人民有機會選擇繼續留在或退出歐盟。卡梅倫稱,如果歐盟不採取措施解決核心問題,英國將有可能退出該組織。公投預計在2017至2018年間舉行。

  媒體假設公投搞民調

  2013年1月29日至2月6日,英國《金融時報》進行了一項名為假設明天就舉行英國去留歐盟的公投,共有2114名成年人參加。民調結果顯示, 50%的英國人對舉行全民公決表示贊同,21%的受訪者表示反對。不到一半的受訪者(45%)認為,歐盟成員國資格對英國有利,而34%的英國人持相反觀點。2000余名受訪者中有一半表示,會投票贊成英國脫離歐盟,33%的受訪者表示會投票贊成留在歐盟。47%的脫歐支持者表示,如果英國能在與歐盟合作夥伴的談判上捍衛自己的權益,那麼“可能”改變主意。絕大多數受訪者希望歐盟改變在移民和司法領域的政策。該民調結果顯示,英國民眾支持退出歐盟情緒正在擴散。

  卡梅倫提前公投計劃

  2015年1月4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如果有可能,將原計劃于2017年進行公投提前舉行。公投必須在2017年年底前舉行。如果能早點進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談判的承諾舉行公投越好。

  2015年3月17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如果他贏得5月的選舉,那他將英國歐盟成員國地位公投提前到2015年的可能性“很小”。卡梅倫承諾重新協商英國與歐洲的關係,包括移民等問題,然後在2017年以前舉行公投,希望防止對歐盟的懷疑情緒上升,這樣的情緒導致一些保守黨選民轉投反歐盟的英國獨立黨。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