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華:達成歐盟和中國均能接受的折中方案是目的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昨日(12日)已經和李克強總理舉行了會見。儘管報道中還不見有關産能問題的討論,但相信在正式會談中只要涉及到這一話題,李克強當會延續此前剛剛對美國國務卿和財長的表述,即産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低迷和市場需求下降,中國化解過剩産能要按市場規律辦事。
對於默克爾任內的第九次訪華,分析認為鋼鐵去産能問題肯定是重要的議題之一,因為此前歐洲議會還因此通過了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決議。作為歐盟經濟的領頭羊和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默克爾此訪在這一問題上是繼續向中國施壓還是轉而示好?德國國內現階段主流的對華聲音又是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為此接受本網採訪時指出,全球性的産能過剩都怪中國肯定是不對的。此前,中美雙方通過第八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已經認識到,鋼鐵和其他行業的産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是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和需求低迷的結果,需要集體應對。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的數據,中國目前供應了全球50%的鋼鐵,産量遠遠大於任何單一國家。但對於中國鋼鐵産能過剩破壞全球鋼鐵市場的説法,財政部長樓繼偉 上周表示説,“中國早已不是計劃經濟年代,政府無法向企業下達硬指標,特別是如今鋼鐵行業內,50%以上的企業都是民企”。
王義桅稱,德國和歐洲主流的對中國的看法確實已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一方面是不再把中國當做發展中國家,認為中國已是超級大國,甚至超過了美國。這跟過去歐洲人是來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把中國融入市場體系和民主法治軌道的心態不一樣了,他們更多地把中國的崛起看做是一種競爭了。另一方面當然也認為中國還有很多機會。所以對於中國的看法是機會和競爭同時在上升。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過剩産能讓歐洲很擔心,認為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反傾銷沒有了制約的手段,尤其是鋼鐵,會導致歐洲幾十萬人的失業。我認為,這次德國是要和中國談一個妥協的方案,既讓歐盟能接受,也讓中國能夠接受,就是在歐洲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同時保留歐洲對中國一些行業擁有産品進口的限制措施。”
王義桅告訴國際在線,所以達成一個折中方案是這次默克爾來訪的重要目的,也是為下月中歐領導人第十八次會晤奠定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他説,默克爾來還有別的任務,涉及到中德之間經貿關係和開放市場等。
現階段,中國視歐盟為互利共贏的全面戰略夥伴,深化中歐關係不僅符合各自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與經濟復蘇增長。歐盟認為,中國是歐盟重要合作夥伴,雙方在廣泛領域開展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總部期間,雙方決定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