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續中德關係歷史最好時期
“中德關係發展到歷史最好時期”。這是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默克爾任內第九次訪華前夕的判斷。德國輿論界卻提醒,默克爾此行最為艱難,高位運行的中德關係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為何出現中方樂觀,外方悲觀的邏輯?以前我們説,兩國關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現在,進入歷史最好時期的中德關係如何能行穩致遠?中德關係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中德關係競爭性一面不斷上升
“如果從海上看,中德兩國相距遙遠,但從陸上看就不是這樣了:我們是歐亞大陸的兩端,自古由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今天又通過新的絲綢之路聯結起來”。這是筆者現場聽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九次訪華當晚,參加在德國使館舉行招待會上的開場白。
中德關係的確面臨不少挑戰。德國是從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受益最多的歐洲國家,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去年德國對華出口額近20年來首次同比下滑。德國企業界抱怨中國經營環境越來越不友好。德國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克貝爾對記者説,“我們在中國處境艱難,我們處在轉型階段。”
不僅如此,中德關係競爭性一面不斷上升。首先是雙方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國企業技術上挑戰德國優勢,越來越多德國企業視中國為競爭者。中國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引發德國技術流失的擔憂,擔心動搖德國核心競爭力優勢。相比德國對中資的開放,德方抱怨中國市場沒有同等向德開放,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難。此外還有海外市場的競爭,尤其是中東歐國家。德國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16十1)”機制一度評價負面。直到中國提出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保持16+1機制的開放透明、遵守歐盟規則,才逐步有所緩解。更棘手的是,價值觀的競爭也逐漸浮出水面。在知識産權、人權、鼓勵其他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方面,中德有明顯分歧。德國擔心中國投資歐洲,影響歐盟標準和規範。
中德“創新夥伴關係”將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中德合作潛力仍然巨大。中國是德國在歐洲之外最大出口市場,對華出口彌補了歐洲市場尤其是歐元區市場的下滑。成都、瀋陽,乃至新疆,中國市場大,東方不亮西方亮,讓德國企業看待新潛力。默克爾近年訪華每次都選擇北京之外的城市,此次出席第4輪中德政府間磋商,並訪問瀋陽,就是象徵。
在中國經濟調結構、轉方式過程中,德國企業也發掘新的優勢和互補性。在此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創新”是核心議題。中德作為“創新夥伴關係”,將會進一步探討如何促進中德創新合作,推動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對接——當然,對接過程中數據安全保護,也是德國方面的關切。此次隨默克爾來訪的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正在探索中德海洋合作。地球71%是海洋,其中70%,也就是49%的地球是公海、國際海域。儘管德國對南海問題也很關注,但中歐海洋合作潛力大。
更為難得的是,德國對“一帶一路”非常感興趣,不僅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李希霍芬就是德國人,更在於看到蘊含合作的巨大機遇。德國歷史上有柏林到巴格達鐵路計劃。正如默克爾所言,德國借“絲綢之路”復興並實現經營歐亞大陸的往日夢想。隨行的空客公司對“一帶一路”的空中互聯互通尤其鍾情。今年2月2日德國外交部專門召開“一帶一路”政策討論會,筆者和歐盟負責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官員及德國企業協會代表發言,德國外交秘書(前歐盟駐華大使)艾德和出席。中歐5G技術合作方面,德國西門子公司也在積極推動,共同打造中歐數字絲綢之路。
令人欣慰的是,中德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方興未艾。作為G20輪值主席國及候任主席國,中德在關鍵時期確保G20成功,推動G20作為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的主要平臺以及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兩國手中的接力棒可謂沉甸甸。
中德關係成為至關重要的“晴雨錶”
默克爾作為“西方唯一的政治家”,也是最能與中國領導人説得上話的,這一方面帶來中德溝通方便和親密合作的好處,另一方面也存在挑戰:西方社會對華抱怨,從人權到南海,中國三大立法——NGO、反恐、網絡,儘管並非針對德國,但德國企業、基金會也受連累——集中體現西方對中國的抱怨,往往也只好通過默克爾的嘴説出來。德國也樂意承擔溝通中西方分歧的橋梁。中國對德國的信任、對默克爾的好感,有助於在中國的核心利益維護與中德關係健康發展之間尋找平衡。當然,這既考驗默克爾,也考驗中國領導人的外交藝術。
中德關係不僅引領中國與發達國家關係,更直接引領中歐關係發展。德國與中國貿易佔據中歐貿易三分之一,是中英、中法、中意貿易總和,自然在歐盟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份量舉足輕重。此次默克爾訪華尋求折中方案將為7月13日第18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中德之間要溝通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本身就是關係成熟的結果,中德關係成為中歐關係乃至中國與發達國家關係的晴雨錶,如何延長高位運行的歷史最好時期合作,成為默克爾第九次訪華的最大看點。好在默克爾還將於9月再度訪華,出席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進入歷史最好時期的中德關係完全可繼續高位運行,給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地球有七十億人,看法難免有分歧。中德之間也一樣。我們直面而不回避分歧。只要我們坦誠對話,就會逐步克服分歧,就像看到眼前出現的孩子那樣, 對中徳關係的發展充滿希望。”默克爾昨晚在招待會上的結語,也是對中德關係的期許。(作者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