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津貼檢驗勞動者權益“溫度”
高溫津貼是對勞動者在特殊條件下勞動的補償,這一補償應與勞動者所付出勞動相匹配
在各地監督檢查中,明發津貼暗扣工資等現象屢有發生。執法檢查力度應該進一步加大,以切實維護高溫天氣作業勞動者的權益
6月份,隨著不少地區進入夏季高溫期,高溫津貼的發放廣受關注。《經濟日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明確了津貼發放標準。本月,全國範圍內也將開展用工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專項檢查,高溫津貼發放情況被列入其中。
根據有關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
“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確保高溫天氣下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是實施高溫津貼制度的應有之義。高溫津貼是對勞動者在特殊條件下勞動的補償,這一補償應與勞動者所付出勞動相匹配。”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説。
據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出臺了高溫津貼標準,並對高溫津貼的發放條件、發放方式、發放時長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各地還明確,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
記者注意到,不同地方的高溫津貼標準各有不同。例如,2016年,廣東省高溫津貼標準為每人每月150元;上海市則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季節津貼每月200元。
此外,從高溫津貼發放時間來看,各地也因氣候條件差異有所區別。如北京、山西等北方地區的發放時間段為6到8月,而發放時間最長的海南省為每年4月到10月,達到7個月。
蘇海南表示,高溫津貼標準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準、職工平均工資、消費物價指數等因素調整,並非一成不變。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在各地相關監督檢查中,明發津貼暗扣工資等現象仍屢有發生。人社部去年調查顯示,包括高溫津貼在內的夏季勞動保護措施在大部分企業中得到了落實。其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好於民營企業,大中型企業好于小微企業。
對此,人社部門表示將加大查處力度,特別是對於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在落實高溫津貼的工作時間、工資支付、高溫津貼發放以及對中暑職工工傷保險待遇落實方面的情況,以切實維護高溫天氣作業勞動者的權益。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部分小微企業生産經營出現困難,支付高溫津貼可能面臨實際困難。需要在保障勞動者權益與為企業減負之間尋求平衡點。
為此,專家建議,在高溫天氣下保障工地等戶外場所工作人員的權益,政府有關部門可與工會系統聯合發文件,號召引導企業去建立併發放高溫津貼,健全降溫措施以及縮短戶外高溫工時等,鼓勵企業採取一系列綜合舉措。同時,政府和工會組織在推行企業勞資集體協商工作中,應將此作為重要協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