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總結經驗:撰寫《湘東各縣工作報告》的潘心源—中央檔案館館藏珍貴歷史檔案背後的黨史故事之三
【光輝歷程】
善於總結經驗:撰寫《湘東各縣工作報告》的潘心源
——中央檔案館館藏珍貴歷史檔案背後的黨史故事之三
中央檔案館裏留存著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者潘心源1929年7月撰寫的一份報告——《湘東各縣工作報告》。報告對馬日事變、農軍攻打長沙、秋收起義、平(江)瀏(陽)醴(陵)鬥爭等湘東各縣的鬥爭情況作了詳盡介紹。這個報告寫出後僅一年多,年僅27歲的潘心源就英勇就義了,他留下的這個報告成為極為珍貴的黨史文獻。
報告的開頭,潘心源特意寫道:“當日參加鬥爭的同志,大部分是在歷次英勇的鬥爭而犧牲了,……我因為恐怕以後沒有相當的機會將歷年鬥爭的經過寫了出來,使我無數英勇同志用血花換來的光榮歷史不至於埋沒,因此對過去的事實不免多寫了幾句。希望中央將此報告長期保存,為我死難同志留個無窮紀念。”
1903年出生的潘心源,自小思想活躍,17歲考進長沙岳雲中學。因蔑視時弊且文筆激揚,加之慷慨捐資辦《新民》刊,被推為首屆主編。他先後撰寫多篇文章,闡述“現在要弄好中國,誰都知道要推翻壞政府,打倒壞軍閥,驅逐壞政客”等救國之道。1923年6月,經夏明翰、田波揚介紹,潘心源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7年4月下旬,中國共産黨在武昌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潘心源作為湖南代表團成員參加了這次大會,在會上極力支持毛澤東提出的武裝工農的主張。
會議期間,作為瀏陽縣委書記的潘心源給瀏陽縣委寫了一封信。據《湘東各縣工作報告》記載,他要縣委的同志“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也必須參加武裝鬥爭,不斷擴大武裝力量;要力爭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一個師,搞到三千支槍。同時,一定要把自衛軍訓練好……”
會後,潘心源日夜兼程趕回瀏陽,全力狠抓工農義勇隊的訓練,並派人發展農民自衛軍,建立一個“寓兵於民”“一呼百應”的軍事網。其時,母親生病、妻子分娩,他也顧不上回去看看。
馬日事變後,潘心源參加了長沙附近各縣農軍圍攻長沙的武裝鬥爭。對鬥爭的失敗,他在《湘東各縣工作報告》總結道:“瀏陽農民之圍攻長沙,雖然失敗,但其偉大意義決不因失敗而減少,確實是對許克祥屠殺湖南工農的答覆,它確實是對可恥的機會主義反響的呼聲,它確實是成為湖南革命退兵時之英勇的一戰,洗去了不少恥辱。”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潘心源曾參加秋收起義,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秋收起義後,潘心源繼續留在瀏陽搞遊擊戰爭,並不斷取得勝利,湘東各縣革命力量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28年冬,潘心源被增選為中共湖南省委委員,並兼任省委農民部長。在《湘東各縣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以後再平瀏所決定的遊擊戰爭,策略便比較正確得多,大致可以把它寫成下面幾句話:‘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晝伏夜出,化整為零,只要會打圈,不要會打仗’。”這是潘心源總結鬥爭經歷,提出的與紅軍遊擊戰術十六字訣相同的軍事見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929年4月,中共中央派潘心源去蘇聯學習,後因中蘇邊界被封鎖未能去成,改去上海黨中央。在那裏,潘心源以湖南省委委員的名義,向黨中央提交了這份《湘東各縣工作報告》,全文長達兩萬餘字。
在中央工作一段時間後,潘心源被委以中央巡視員重任,赴湘鄂贛傳達黨的六大決議,後擔任紅四軍軍委書記、政治委員,還代理過紅三軍政委。
1930年8月,潘心源以中央巡視員身份,赴浙南巡視黨務和軍事工作。9月,中央軍委任命潘心源為紅十三軍政委。同年12月初,在乘船去溫州開會途中,因叛徒出賣,在浙江玉環縣被捕後被殺害。
這位年輕的革命者,在工作中善於總結思考,為中國革命積累了重要的經驗。中國共産黨人95年奮鬥歷程中,也正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積累提高中,帶領中華民族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崔清新、華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