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決定駐軍中東歐 與俄“近身對峙”互探底線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 新聞分析:北約與俄“近身對峙”互探底線
新華社記者楊民青張偉
北約14日決定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軍事部署重心進一步東移。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北約以俄羅斯為頭號假想敵進行戰略調整和軍事部署,引發俄方抗議和反制。
按照當前趨勢發展,北約和俄羅斯的戰略對抗可能進入短兵相接階段,但雙方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只是在玩一場危險的“近身對峙”,不斷試探和突破對方的戰略底線,以及亮明和維護己方的戰略底線。
對峙升級
烏克蘭危機打破了歐洲長期和平的局面,迫使美歐國家在歐洲防務上作出重大調整,其中關鍵戰略就是“復活”北約,重新強調集體防禦。
北約此次決定駐軍中東歐就是這一戰略的最新動作。之前,北約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對抗行動,對俄“潛在侵略威脅”進行威懾,包括加強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構建在中東歐地區的作戰指揮體系、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穩步推進反導系統建設等。
當前,美國以及北約的軍事力量已在俄羅斯周邊形成“群集環伺”局面。北約下月初將在華沙召開峰會,預計還將出臺對抗俄羅斯的新戰略舉措。有觀點認為,這場峰會將成為一場針對俄羅斯的“備戰”會議,加劇歐洲地緣緊張局勢。
面對北約的壓制和圍堵,在俄方看來,美國及北約佈下的戰爭絞索已經一圈圈拉緊。對此,具有大國情結和不甘屈從的俄羅斯在表達憤怒的同時,開始採取行動從多個層面進行反擊,亮明戰略底線。
以北約正在部署的反導系統為例,俄羅斯總統普京認為,“這是美國週邊核戰略力量的一部分,這個週邊就是東歐”。為此,俄方採用了多種手段反制,包括發展新型彈道導彈、加強突防能力,在加裏寧格勒飛地部署了“伊斯坎德爾”近程彈道導彈,增加前沿地面部隊等。
俄國防部國際條約管理局前局長葉夫根尼·布任斯基認為,反導系統破壞戰略穩定,促使俄羅斯不得不進行反擊。
“這就像兩個角鬥士。如果一個角鬥士有了盾牌,第二個角鬥士應該怎麼辦呢?或者把劍造的長一倍,或者也弄一面盾牌,”他形容説。
底線博弈
冷戰結束後,北約不斷東擴,與俄羅斯關係雖偶有緩解,但結構性和深層次矛盾長期存在。
烏克蘭危機導致俄羅斯和北約關係全面公開惡化,加劇歐洲地區安全形勢的動蕩。而北約趁機擴大在中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似乎又在犯烏克蘭危機時的戰略錯誤。
對美國及北約來説,烏克蘭本來處於它們與俄羅斯的戰略緩衝區,但美國無視俄羅斯的存在,特別是俄羅斯強大軍事力量,決意將烏克蘭從戰略緩衝區變成了交鋒區,導致美俄之間的戰略底線被突破。
美國著名戰略分析大師布熱津斯基曾經批評美國這一戰略,認為應該深刻吸取教訓,重新考慮將烏克蘭作為美俄戰略對峙的緩衝區,恢復美俄原有戰略平衡,徹底解決烏克蘭危機。
但時至今日,烏克蘭局勢依然緊張,成為美俄關係、北約和俄羅斯關係的死結。北約和俄羅斯不僅沒有相互妥協,博弈還不斷升溫。
今後,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軍事對峙可能造成兩種結果。一是雙方“近身對峙”,雖然不至於發生戰爭,但軍備競賽和軍事摩擦難以避免;二是雙方“近身對峙”引發武裝衝突、甚至局部戰爭。然而,後者顯然不符合雙方根本的戰略利益,歐盟國家尤其是德法等西歐國家會明確反對。
某種程度上,雙方當前的“近身對峙”更像是在試探和伺機突破對方的戰略底線,同時亮明和維護己方的戰略底線。為此,擅長戰略博弈的普京恐怕不會讓“近身對峙”演變為“近身肉搏”。雖然普京在公開場合對北約反導系統表示極大憤怒,但在嚴厲警告美國之後依然表示,俄羅斯不會捲入軍備競賽,而是將按部就班推進既有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