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2016-06-18 20:04:00|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6月17日,在對波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了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文章中,習主席論述中波友好往來的歷史時講到,“傅拉都、戎格曼等波蘭友人不遠萬里來華,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醫療支援,烏爾班諾維奇、什曼凱維奇等波蘭軍人參加盟國軍隊援華。波蘭人民為最終戰勝法西斯、贏得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記者梳理髮現,習近平主席提到的這些名字有的也出現于《人民日報》波蘭議會議員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詳見:人民日報 2014年8月7日第3版《波蘭歡迎中國人》)。能被中波雙方高層共同認可和肯定,足見他們在中波兩國友好交往中沉甸甸的分量。傅拉都、戎格曼、烏爾班諾維奇、什曼凱維奇等波蘭友人,以微弱的一己之力,為中波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事跡見證了兩國人民之間彌足珍貴、堅不可摧的友誼。

  戎格曼

  連續工作 冷水澆頭提神克服疲勞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戎格曼(左四)在圖雲關後方醫院病房前與同事留影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外籍醫護人員紀念碑

  加拿大外科大夫白求恩在中國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但對於當時與白求恩先後從西班牙來到中國的一支來自波蘭、捷克、德國、奧地利等歐洲8 個國家21名醫生組成的國際援華醫療隊卻鮮有人知。抗日戰爭爆發,這些國際友人緊張忙碌救援的身影成了苦難的中華大地上動人的“風景”。

  1939年到達中國的這只國際醫療隊,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記者們搞不清他們的國籍,就根據他們都來自西班牙而統稱為“西班牙醫生”。戎格曼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波蘭醫師戎格曼原名沃爾夫·雲格曼,來到中國後為了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才為自己取了這樣一個中國名字。國際援華醫療隊從香港飛抵重慶,後又搭乘汽車才輾轉來到位於貴陽圖雲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救護總隊在貴陽還設有兩個診療所,戎格曼醫師就曾在診療所服務過。

  戰時的中國,條件非常艱苦,戎格曼等醫師們便想方設法改進醫療條件。他們就地取材,用竹子搭了工作臺、擔架、醫用夾板等,還發明瞭“太陽能淋浴槽”。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還是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實在疲憊了就用冷水澆頭提神。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為在戰爭中受傷的中國人減輕病痛。

  中國紅十字運動專家戴斌武説,“儘管外籍醫護人員在中國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他們堅持醫學良心,堅持在紅十字旗幟下工作,為中國抗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為了銘記戎格曼對中國人民作出的貢獻,他的名字用中英文被鐫刻在在貴陽森林公園的國家援華醫療隊紀念碑上,以提醒後來人不忘歷史,銘記友誼。

  傅拉都

  醫術高明 被董必武稱作 “華佗傅拉都”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傅拉都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傅拉都醫生啟程赴湖南

  傅拉都, 1910年生於華沙,他也是因參加國際援華醫療同中國人民結緣,醫術高超的他還是國際醫療隊的負責人。

  1940年救護總隊把醫療隊派往各戰區服務,傅拉都擔任691醫療隊長,奔赴湖南、湖北戰場。有一次,部隊把繳獲的戰利品——一面寫有“武運長久”字樣的日本旗幟送給他作紀念。傅拉都很珍視這份禮物,一直把它保留在身邊,還帶回了波蘭。後來他的兒子來到貴陽,把這面旗幟捐給了貴陽市檔案館。他醫術高明,獲董必武稱 “華佗傅拉都”。

  他與原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還有過一段生死之交。王炳南18歲入黨,長期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1942年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周恩來得知後便決定請傅拉都出面相救。傅拉都身穿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制服,又有外國醫生的特殊身份,持有遊歷各地的護照,便利用救護總隊的汽車將王炳南成功救出。

  上世紀50年代初,波蘭政治情況複雜,回國後的傅拉都遭到審查,一度失去自由。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波蘭,要求會面這位國際友人。這次會見,使傅拉都恢復了自由。董老和王炳南還為他寫了證明材料,轉交給波蘭共産黨,使傅拉都徹底昭雪平反。

  1957年他以公使銜出任波蘭駐中國大使館參贊,在中國工作了8年,努力發展中波兩國友好關係,在各國駐華使團中頗受尊敬。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

  善於偵察 所在小隊俘虜過7個日本鬼子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圖為波蘭老兵什曼凱維奇。記者 李增偉 攝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圖為什曼凱維奇與夫人在一起。 記者 李增偉 攝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生於1924年,是一位波蘭老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後,隨蘇聯紅軍轉戰中國東北,投身支援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鬥。

  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中國國防部邀請他參加紀念活動,雖因健康原因未能參加,但這位聲帶受到嚴重損壞無法正常説話的老人還是通過書面方式,向記者講述了他在二戰中國戰場上的親身經歷。

  據他個人的講述,二戰結束後,他所在的蘇聯紅軍第五軍根據簽訂的國際協約登上火車,歷經數周的行程來到了中國東北。來到中國時的他還是一個年輕的士兵,被編在偵察排。在一次戰鬥中,他所在的小隊曾經俘虜過7個日本兵。他善於觀察,在對日本兵進行搜查時,他驚奇地發現,每個日本軍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幅印在絲綢上的地圖,可以像手帕那樣捲起來放在口袋裏。他還回憶,曾經有一隊日本兵詐降,當他們靠近時,日本兵突然開火,我軍損失慘重。

  在中國,他受到當地人民熱情友善的接待。在一次戰鬥中,他的臀部和腿部不幸負傷。當時他被彈片擊中後,跌倒在地並昏迷過去。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只是在後來才被告知,是兩個當地的中國人把他抬出戰場,並送到後方救治。

  戰爭結束後,他去過長城遊覽。崇山峻嶺以及可並排容納兩輛卡車通行的長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在中國接受治療,直到恢復健康後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波蘭。

  通過老人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回憶內容,可見他同中國、同中國人民結下的友誼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越發醇厚。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

  作戰勇敢 參加常德會戰擊落多架日機

習近平署名文章的背後:中波友誼的四位使者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

  對於習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提到的波蘭軍人烏爾班諾維奇,波蘭前眾議院議員彼得·卡濟諾夫斯基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題為《波蘭歡迎中國人》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二戰期間,波蘭英雄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將軍曾前往中國,同中國飛行員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烏爾班諾維奇,1908年3月生於波蘭奧古斯圖夫,22歲進入到飛行實習學校學習飛行,兩年後畢業的他加入波蘭空軍,成為一名正式的飛行員。在飛行學院時,他因為技術高超被大家稱為“眼鏡蛇”。他曾參加波蘭戰役、不列顛空戰和抗日戰爭。在作戰中展現出精湛的飛行水準,取得不凡的成績。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他駕駛著戰機參加了常德會戰,在作戰中擊落了多架日機,打擊了敵人的氣焰。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貴陽日報、編著《國際援華醫療隊在貴陽》(貴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編)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