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融合發展 看看“大咖”們怎麼説
南昌新聞網訊 6月17日下午,2016中國·南昌新媒體發展報告會進行分組交流。來自全國互聯網新媒體行業的“大佬”們就互聯網媒體融合、當前熱點和形勢、對跨界的看法等展開交流。嘉賓們踴躍發言,他們分享了各自豐富的從業經驗,並提出新穎的觀點,讓人備受啟發,為互聯網行業打造新型媒體、融合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新媒體融合發展》分會場
央廣網總編室總監王嵐
用互聯網思維積極應對融合發展——央廣網總編室總監王嵐
“互聯網幾乎能夠體現和涵蓋所有媒體的特質,能夠打通和消融幾乎所有的媒體差異。面對基於互聯網的新媒體衝擊波和挑戰潮,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王嵐表示。
當前國內傳統媒體的主要問題為受眾流失和營收下降。這是各家媒體都面臨的考驗。“我們也在試圖走出僵局,因此我們來了江西,到這裡取經,也希望同行幫我們出出主意。”王嵐表示。
王嵐指出,以手機為終端的二代互聯網引發的技術革新、用戶使用行為的挑戰,這是世界範圍內的普遍問題。同時在市場層面上,傳統媒體目前的核心優勢難以被資本放大,人才進出機制並未形成,這也加劇了傳統媒體的被動。“媒體的融合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加速融合步伐,找到各家的優勢,將發展的牌打好。”
“融合發展乃大勢所趨,把握媒體融合的要義,還須從媒介技術、業務和內容、資源所有權以及管理規制等入手,推進深度的融合。”王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紅網副總經理劉建劍
要在互聯網上構築專屬傳播渠道——紅網副總經理劉建劍
劉建劍表示,對網站而言,傳播力、生産力、經營力、互動力是重要的四個“力”。他認為,最核心的是傳播力,要在移動互聯網上構築自己專屬的傳播渠道,這個渠道要有一定的門檻、能夠“圈住”更多有效用戶,比如開發自己網站的APP。
“現在,各家媒體獲得新聞的來源和渠道大都相同,內容也會趨於同質化。這個時候,誰先把信息傳遞出去、誰的用戶數大,那他的傳播效果和價值就更好、更大。在市場競爭中就能取得領先。”
金羊網內容中心總監彭佶群
以視頻為突破口做好全媒體融合——金羊網內容中心總監彭佶群
“新媒體融合要圍繞一個中心,那就是以圈住本地的人為中心。現實路徑是報網融合、平臺融合、全媒體融合。”彭佶群開門見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彭佶群分享了金羊網通過羊城晚報全媒體采編融合的經驗。“金羊網通過羊城晚報全媒體采編融合,不斷增加原創內容和精品策劃,內容生産能力和影響能力優勢明顯。”目前該采編平臺稿件在互聯網上影響廣泛。同時,金羊網以技術創平臺,以平臺為著力點,形成突破。
在全媒體融合上,金羊網以視頻為突破口做好全媒體融合工作。“視頻則是現在的一個風口,VR可能將成為下一個風口,因此,在視頻領域不斷探索,以視頻為推手擴大網絡主流輿論的影響力也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彭佶群表示。
金羊網全媒體平臺通過持續在原創新聞視頻上發力,借力重大新聞事件,利用新聞視頻直播訪談的形式創新報道形式,擴大新聞報道效果。“我們利用虛擬3D技術,製作了系列歐洲盃體彩節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我們探索導入無人機拍攝、全景拍攝等,做出更好的新形式的內容。”
齊魯晚報雙微部主任殷美玲
發展新媒體還有很多空白可以開發——齊魯晚報雙微部主任殷美玲
“説起新媒體,在傳統媒體人的思維之中無非就那麼老幾樣,所謂的地方新聞門戶、APP、微博微信、自媒體矩陣等,但往往都收效甚微。其實,工具類、服務類、垂直領域還有很多空白可以去開發。”殷美玲認為,要找到能夠承載傳統媒體轉型的新産品、新業務,一定得跳出媒體産業去思考、尋找。
“像馬雲所説,你現在做一個産品,首先得回答你能給用戶解決什麼問題。我認為,作為媒體,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再圍繞場景、行業、區域、職業等方面找出很棒的産品。其次,要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整合資源去運營。最後,一定要相信好內容的力量,因為無論技術怎麼發展,用戶都需要內容和服務,只是用什麼渠道抵達而已。”
星辰在線總編輯何旭
因地制宜,走落地的社區化發展之路——中國城市新聞網站聯盟副會長、星辰在線總編輯何旭
本地內容才是地方新聞網站的核心競爭力。縱觀國內地方城市新聞網站,絕大部分是以地方“黨網”或“官方新聞門戶”、“城市生活門戶”的定位存在,而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一定要致力於做好“城市第一資訊服務平臺”,為網友提供快捷、權威、全面、鮮活的新聞、生活資訊。
同時,何旭認為,地方城市新聞網站應堅持“紮根社區、深耕社區、服務社區”的原則,因地制宜,在媒體融合上切合城市實際,走落地的社區化發展之路,進行差異化發展。打造“城市社區通”,建設“社區新媒體系統”,可作為“智慧城市”在新媒體應用上的一個必然的服務延伸,是搶佔“市場、觀眾和傳播陣地”的一個切合實際的新媒體項目。
龍虎網董事歐陽輝瀾
深耕一座城,做無處不在的本地O2O——龍虎網董事歐陽輝瀾
歐陽輝瀾談到,龍虎網從上線開始就非常明確自身定位,就是將本地信息與本地服務通過APP輸送到家庭用戶,通過線上交互、線下體驗實現城市生活的全面互聯。線上構建本地社區生活服務的移動場景,實現資訊信息構建“我的小區”信息整合平臺;集納公共自行車、快遞查收、實時停車、違章查詢、二手服務、投訴等10余項生活應用服務;實現商品和服務上門功能;為每個小區打造“鄰居説”互動版塊。
在線下要做最開放的區域服務、商品合作平臺為更多人服務;最全、最準的本地用戶數據平臺;最貼近、最有效的社區線下渠道。通過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實現平臺與社區居民全方位無縫對接,為商品、服務、品牌進入社區、家庭提供入口和介面。
合肥在線副總編輯桂黎飛
發展新媒體要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合肥在線副總編輯桂黎飛
傳統網站做視覺新聞並不是長處,但把視頻新聞剪輯至三、四分鐘,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情況説清楚,放到新媒體上來進行傳播,傳播效果會變得更好。
“發展新媒體還有一點就是必須要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我們在網站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嘗試做過一場開創性的視頻活動。我們從活動中找到一個亮點,結果在活動當天到長湖邊上參加活動的人數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測,取得了極大的社會效果,這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桂黎飛對於本次報告會有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的會上,剛才聽兄弟網站講的一些新的産品,包括APP等,我深受啟發。我建議在今後這樣面對面的交流機會中,能了解更多新聞網站新産品的推介或者交流,讓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學習或者使用機會。讓新産品吸引更多用戶群體,同時也讓我們進入的門檻變得更低。”
人民網江西頻道總經理、總編輯吳躍軍
憂患著群眾的憂患,感動著群眾的感動,主動設置議題——人民網江西頻道總經理、總編輯吳躍軍
新媒體時代,到底如何去攏住贛鄱兒女的心呢?吳躍軍坦言,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走進群眾的心坎難。這就需要在生産融媒體産品過程中,憂患著群眾的憂患,感動著群眾的感動,主動設置議題,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回應社會關切,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統新手段的行家裏手。
吳躍軍舉了個例子,90後的“豬倌”創辦的自媒體公眾號專注寫作關於“豬”的內容,積累了上萬名忠實粉絲。不僅有10萬+的閱讀量,還有他獨有的盈利模式。他説,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自媒體的發展是“需要用戶照顧”才能起來的。面對輿論生成機制的變化,快速佔領自媒體陣地,廣泛傳播主流聲音尤為重要。建設自媒體,不能閉門造車,我們在學會低頭走路的同時,還要學會抬頭看路。要用新聞性、故事性、感人細節、人物刻畫、經典圖片等有“好內容”的信息來黏住用戶。
鳳凰江西總經理毛寧
內容向上再向上,運營向下再向下——鳳凰江西總經理毛寧
當輿情與大數據方興未艾之時,VR以更新的新聞傳播手段襲來。從全國兩會到2016高考,VR讓我們迅速從靜態的文字過渡到宛如大片般的閱讀感覺。而在今天的會場,大家戴上由南昌新聞網準備的VR眼鏡就能立體閱讀新媒體發展報告會。這種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是多元的。我們過去總説“內容為王”,後來是“渠道為王”,現在更多的是講“用戶為王”、“産品為王”和“應用為王”。
説到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官方媒體盈利模式,在今天上午的主旨演講中,東方網總裁徐世平説了一句讓我們很動容的話:苦苦掙扎。其實我認為讓媒體“活著”,讓“用戶”需要可能是比短期盈利更重要的事情。在未來的市場裏,毛寧認為,直播可能會是引領媒體盈利的一個重要産品,而地方媒體區域市場的深耕則更重要:內容向上再向上,運營向下再向下。
南昌新聞網總經理王可
新媒體要回歸“企業思維” 構建“雲生態”——南昌日報傳媒集團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可
面對目前移動互聯網新形勢下的媒體生存壓力,王可認為,要主動儘快摘掉“無冕之王”的帽子,回歸媒體的企業屬性和“企業思維”。發展新媒體算是怎樣的企業思維呢?王可説:“多一點時間在多年來積累的自身優勢上做文章,多一點時間在客戶需求上作嫁接,多一點時間在産品技術上下功夫,新媒體會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王可透露了目前南昌新聞網正在構建新媒體的“雲生態”,即:“記者雲”,“VR雲”和“綠谷雲”。“在新技術已經完全到位的今天,將相關職能單位的宣傳人員納入到記者雲平臺。搶佔權威信息新聞源的首發權,增強新聞源的時效性;同時,在地方招募一批素質高的社會人員,也納入到記者雲平臺統籌管理。搶佔社會各行業各地域第一時間的新聞發佈。”
神州專車南昌分公司經理伍雅荻
新媒體和“出行”結合將會越走越寬——神州專車南昌分公司經理伍雅荻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正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經濟結構、小到衣食住行。神州專車,正是于互聯網大潮革故鼎新中産生。
伍雅荻認為,互聯網的一大特質就是使得過去很多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實現了互通互聯。新媒體,在這場萬物互聯的大潮中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日新月異的新理論、突飛猛進的新技術、五花八門的新需求,給新媒體打開了更多的空間和維度。神州專車也在嘗試和各種新媒體合作,來提升用戶體驗。近期,神州專車聯合暴風魔鏡推出了“專車VR大挑戰”,呼叫神州專車,就有機會遇到暴風魔鏡VR,在專車內玩過山車,甫一推出便廣受好評,在保障出行安全的同時,也給用戶帶去了歡樂。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技術將會和出行平臺進行結合,在實現更高品質出行服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記者 鄧微 徐景 王旭 喻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