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構築道德風尚建設高地
“全國文明城市”,一個每座城市夢想擁有的“金字招牌”。
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重大典型張家港開始,江蘇已有9個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另有4個地級提名城市和12個縣級提名城市,創成了沿江全國文明城市群。
從道德培育到民生實事,從文明細節到制度環境,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排頭兵,江蘇正在努力構築道德風尚建設高地,建設一個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育民惠民,在創建中提升百姓獲得感
江蘇各地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以來,城市精神特質、市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
道德講堂是江蘇首創。常州市積極推進道德講堂建設創新發展,以1萬多個固定道德講堂為基礎,拓展出道德講堂“雲平臺”“微課堂”。運用“道德講堂+”擴大影響力,“道德講堂·百姓視角”,將百姓關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通過戲劇方式展現;“日常+節點”全程浸潤,將人生重要節點的儀式引入道德講堂,用道德建設立起城市發展精神標杆、促進文明程度不斷攀升。蘇州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大力開展市民個人信用積分——“桂花分”的宣傳工作,提高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
樓宇電視、地鐵公交,南京的公共空間隨處可見公益文明廣告。在全市1000多個小區、440個公園廣場、98條商業街區、154所學校、830條主次幹道、6640輛公交車和各類媒體上,公益文明廣告實現了全面覆蓋。注入文化內涵的價值引領,滲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各地普遍把創建文明城市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對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尋找本地創建短板,讓老百姓看到創建帶來的城市新變化,讓廣大市民在參與創建中有更多獲得感。
無錫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每年投入800萬元扶持文化創投,積極舉辦“歡聲笑語進社區”“千場電影進社區”等活動2000多場次,累計數十萬群眾踴躍參與。泰州組織萬名幹部進社區、進家庭,大走訪、大調查,把收集到的1000多條群眾意見建議轉化為一項項民生實事項目。3年來,市、區兩級累計投入資金8.5億元,實施了老小區樓道燈改造、內外墻出新、健身廣場整修等2100多個項目,直接受益群眾近30萬人。
落細落小,讓人民生活得更舒心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老百姓往往從這些身邊小事來感受生活的便利舒適度。這些細節,也正是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重點。
不插隊,不闖紅燈,乘坐扶手電梯靠右站,公共場所不喧嘩,遇人問路要友善,樓上、車窗不拋物……細節出美感,“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宿遷市在去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中取得優異成績,一個秘訣就是細摳狠抓“文明20條”。吃飯不“吧唧嘴”、接聽尊長者電話應待對方先挂機、公共場合不穿拖鞋和睡衣……條條表達群眾心聲,一看就懂、簡單易做。宣傳、勸導加規範,相繼制定出臺《市區文明交通嚴管辦法》《市區養犬管理辦法》《市區“五小行業”經營管理規範》等7項“宿遷規矩”,將文明條款落細落實。
不僅有面上光亮,也要有裏面精彩。不少城市的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等,如今成為創建的攻堅環節。
江陰市開發的“城市啄木鳥”公眾交互系統,全體市民都可以通過註冊登記,直接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的管理和監督。系統明確了22大類469小類管理問題的處置時限和標準。每一個“城市啄木鳥”都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發現、拍照定位、及時上傳平臺,平臺24小時運作,對上報的各類案件進行判別派遣,一般常規問題從上報到派遣至職能部門不超過5分鐘,重大問題在規定時間內處置完結。
常態長效,創建不再“一陣風”“運動式”
從2015年起,省文明委以文明城市年度測評成績為基礎數據,建立了社會文明程度測評指數監測和發佈制度。這樣的制度性安排,旨在引導各地把創建工作納入相關綜合績效考評體系,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常態長效。
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絕非一夕之功。運動式的工作方式,不僅不能真正提升文明程度,還使人民群眾對創建産生抵觸。
基層是基礎。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等,都是文明城市創建的“細胞”。淮安、鹽城、徐州等市以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創建活動,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推進城鄉一體文明。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如皋深入推進農村河道整治、農路橋渠涵管護、綠化管護、垃圾收集處理、畜禽糞污治理、秸稈禁燒禁拋、農村違建治理“七位一體”長效管理,引導農民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機制是保障。揚州市建立文明城市建設雙月點評會制度,由書記和市長輪流牽頭召開,這個綜合性工作平臺,可協調解決文明城市建設所有的疑難雜症。2015年以來已進行了7次雙月點評,每次都會解決一兩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南通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的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四套班子21名領導和21個重點責任部門,掛鉤聯繫21個街道,指導推進創建工作。鎮江市通過開展“雙美雙優”示範工程創建活動,在全市窗口單位和重點場所打造一批示範點,以此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實現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