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導演庫斯圖裏卡:拍有"溫度"的電影 在中國大展拳腳
塞爾維亞導演庫斯圖裏卡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白宇 拉多薩夫):2016年6月19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完美收官。擔任此次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是被譽為“獎項收割機”的塞爾維亞天才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這位享譽世界的塞爾維亞電影天才在中國的亮相恰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此訪是中國元首32年來對塞爾維亞的首訪,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也將極大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習主席對庫斯圖裏卡祖國的歷史性到訪,也讓這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的“大當家”更加引人注目。
説到塞爾維亞這個和中國相距萬里的國家,一般的中國人也許不大熟悉。但如果給它加上“瓦爾特“、“地下”、“庫斯圖裏卡”這些標簽,想必大部分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塞爾維亞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1954年出生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著名的影片《地下》、《爸爸出差時》就出自這位鬼才導演之手。看過《地下》的觀眾,想必對主角隨手拎起一隻黑貓擦皮鞋的鏡頭記憶猶新。在庫斯圖裏卡的電影中,類似的神來之筆多不勝數。幽默、感傷、家國情懷……無數的中國觀眾在各種影評中寫下關於庫斯圖裏卡電影的評論,猜測這位塞爾維亞導演拿起攝像機那一刻心中的所思所想,好奇是怎樣的經歷,讓庫斯圖裏卡把如此複雜的情緒融入電影之中。
説到在自己電影事業中的領路人,庫斯圖裏卡提到了克爾瓦瓦茨——著名的前南斯拉伕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導演,“我想,我從事電影這個行業,就是因為克爾瓦瓦茨。他在我的生命中意義非凡。他和他的電影,記錄了一個時代,甚至給中國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巴塔(“瓦爾特”的扮演者,筆者注)是朋友,而克爾瓦瓦茨帶我走進了電影的世界。這種感情是深厚的。在我的童年時代,我的父親、克爾瓦瓦茨和巴塔,他們就經常聚會。和父輩們度過的那段時光,給我打開了走進電影的大門。”
許多觀眾或許不知道,1972年,18歲的庫斯圖裏卡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影片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就是這次不經意的客串,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導演。“這(那次拍攝)給了我很特殊的體驗。當時我還在上中學,我並不是一個好學的學生,我還不知道怎麼去感知生活。所幸,我所處的環境讓我讀了很多書,讀書讓我學會感知世界,也培養了我在藝術方面的感知能力。克爾瓦瓦茨導演的電影,是我接觸電影的第一步,這個吸引力是巨大的。他拍攝的動作片,非常成功,也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從那時候開始,我覺得電影很有意思,很有興奮點。”
有了那次不經意的觸電,從此庫斯圖裏卡對電影的癡迷便一發不可收拾。上世紀80年代開始,庫斯圖裏卡執導的佳作不斷涌現。《爸爸出差時》、《地下》、《黑貓,白貓》等影片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連連獲獎。近幾年,儘管庫斯圖裏卡放慢了拍攝電影的腳步,但他對電影的執著和熱愛卻未有絲毫減退。時至今日,拍攝于1995年的影片《地下》在豆瓣網上的評分仍高達9.1分。得知自己的舊作在中國受到高度評價,庫斯圖裏卡稱,自己的電影是有“溫度”的作品,“如果説,和好萊塢的影片相比,中國觀眾更喜歡我的影片的話,只能説好萊塢的電影除了華麗的包裝之外,缺乏精神層面的內容。但我以及其他一些歐洲的導演做到了。《地下》這部影片是有溫度的,展現了一種全球性的關懷。所以,今天人們再去看這部電影,仍然會引起共鳴。我很高興中國的觀眾喜歡這部電影。”
儘管,目前電影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庫斯圖裏卡毫不諱言,自己是3D技術以及電影視覺效果技術的反對者。用他的話説,技術應該為電影服務,而非電影為技術服務。
不愛紅毯,不愛3D,這位看似和現代電影節格格不入的天才導演,此次卻成為了中國最受矚目的國際電影盛事的大當家。對於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影片,庫斯圖裏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每個電影節都有自己不同的傳統。這屆上海電影節的參評電影水準都很均衡,水準都很高。在這個時代,電影的語言開始發生變化,整個電影業都在適應過程中。在參展的中國的電影中,我可以覺察到這些變化。我想未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條件是很好的。這些參展的影片,為中國電影以及世界電影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此次是庫斯圖裏卡第二次到訪上海。2012年,他就曾帶領自己的樂隊“無煙”來到上海參加音樂節。再次到滬,讓庫斯圖裏卡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上海的摩天大樓和現代氣息,還有老百姓身上流露的從容和未曾改變的人性之光,“上海的發展是一個奇跡,展現出了一種不可言喻的力量。但我遇到的人,還是和以前一樣—平和、尊重傳統。很難想像我身處的是全球最有實力的都市。上海這幾年的變化就像雨後春筍一般涌現。但我最大的感觸是,在城市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下,人們還是那麼和善,城市發展的推力並沒有讓人性褪去光芒。”
這次的上海之行,庫斯圖裏卡還帶來了自己的四部作品--《亞利桑那之夢》《地下》《黑貓,白貓》《生活是奇跡》。這四部電影作為主席影展影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在各大影院進行了展映。庫斯圖裏卡坦言,跟自己的預想一樣,這四部影片在上海的反響不錯。未來,庫斯圖裏卡還計劃在中國大展拳腳,“就在不久的將來,我跟中國的電影人就會有合作。我很快會再來中國,或許就在(明年)4月,我會去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帶著我的新影片《銀河漫漫路》。”
電影是無國界的語言。40年前,一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讓中國人民認識了南斯拉伕,認識了“瓦爾特”,也讓一位生在薩拉熱窩的毛頭小子掀開了生命中全新的一頁。40年後,曾經的毛頭小子成為了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帶著父輩的情懷,庫斯圖裏卡來到了中國,來到了上海。他的到來,讓中國人憶起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他將傳遞給塞爾維亞人民的,是中塞兩國人民之間經久不衰的友誼和挂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