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拉近中波兩國人民距離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吳俁):“翻了一遍又一遍,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希望把它翻好”,三十多年過去了,八十二歲的易麗君教授談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波蘭翻譯《先人祭》第四部的時候,依然熱情高漲。《先人祭》是波蘭偉大詩人亞當·米次凱維奇的傳世名作,在她看來,其中最富有文學價值的就是第四部。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在1968年1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轟動了華沙,場場座無虛席,也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關注。易麗君説:“周恩來有一次在一次會議上就説,這個《先人祭》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就問在場的大使們,你們誰讀過這本書。誰都沒讀過。當時周總理就説那翻出來看看。周總理就説這樣的書應該翻出來看看。”
當時還非常年輕的易麗君教授就自告奮勇要求翻譯《先人祭》。經過十年的翻譯,《先人祭》終於得以出版,反響非常好,很快就銷售一空,當時社科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稱這本書為第一隻報春的燕子。易麗君説:“他對這本書就三個字,三個好,這本書寫得好,譯得好,出得好。”
林洪亮老先生既是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研究員,更是一名響噹噹的翻譯家,2000年獲得波蘭總統頒發的“十字騎士勳章”。當年在華沙留學時,和易麗君教授是同班同學,他對波蘭現實主義文學讚譽有加,“波蘭的現實主義主要是散文、小説,這個時期的作家是一大批,我覺得可以説是,和歐美,特別是歐洲一些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像法國也好,英國也好,因為這個時期,波蘭出了好幾個享譽世界的作家,比如説顯克維奇、普魯斯、奧熱什科娃、科諾普尼茨卡等”
林洪亮先生翻譯的《十字軍騎士》第三版,在短短五年之內,被印刷了七次,而他于1983年翻譯的波蘭名著《你往何處去》二十年間推出了七版。林洪亮説:“到現在為止已經出版了七版,應該説在是東歐文學在中國出版最多的一本書。”
當波蘭的《先人祭》、《十字軍騎士》和《你往何處去》在中國廣受歡迎的時候,《論語》及孔子思想在更早的時候就被不少波蘭人所熟知。前波蘭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賽爾維斯特·沙法什在回憶最初接觸中國文化的時候,談到他對《論語》的喜愛和認可,“機緣巧合我碰到一本非常古老的《論語》,於是我開始閱讀它,漸漸地被它吸引,不斷地看下去。當時我就在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孔子和他的學生在2500多年前寫的東西至今仍然適用。此外,裏面所講的並不僅僅適用於中國近五千年的文明,適用於中國社會,甚至對整個社會,所有人類文明,所有民族,包括波蘭民族來説,都是適用的。”
中國古老的哲學智慧對千里之外的波蘭人也影響頗深。皮特·何達克是一名公司職員,但他非常喜歡中國及中國文化。他還自發創辦了一個名為“中國,我喜歡”的網站,並擁有大量和他志同道合的粉絲,“現在可以獲取到越來越多有關的中國的信息。説到其中最著名的書,我不得不提的是孫子寫的《孫子兵法》。”
隨著波蘭人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日增,除了《論語》、《孫子兵法》外,在波蘭的一些中學裏開始出現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中國人小時候背誦的唐詩也逐漸開始進入波蘭青少年的視野中。安德烈·魯軒勒在波蘭最著名雅蓋隆大學任教,同時曾經在北京生活執教五年的他還在波蘭當地的中學教授中國文化文學課,“在波蘭,很多中學對中國越來越有興趣,我目前就在教一門中國文化文學課。克拉科夫中學的學生們會接觸到各種精選的中國文學作品,比如由列奧波德·斯塔夫翻譯的李白的詩。”
在漢語專業的波蘭學生眼裏,中國文學絕對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那些經典作品,華沙大學漢學系主任瑪格麗特·雷麗嘉表示她的學生喜歡的中國文學作品都各不相同,“我認為,大部分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感興趣,但也有少數喜歡中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品,比如説蕭紅,也有不少人喜歡王朔的作品。他們喜歡的中文文學作品和類型各不相同,很難歸納。”
中國文學作品的浩瀚讓波蘭人很難抉擇,而享譽歐洲波蘭文學作品也為很多中國專家稱道。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院長趙剛從事波蘭語言文學教育多年,在他眼中,《塔杜施先生》堪稱波蘭文學的經典。除此之外,波蘭當代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趙剛院長本身也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家,他曾翻譯過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伕•萊姆的作品,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還並不為中國人所熟知,“它是一本科幻小説,但是你也可以把它作為心理小説來閱讀,也可以把他作為一部愛情小説來閱讀,甚至可以作為一部驚險小説來閱讀。這一部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給人很多的觸動和思考。當然可以作為一部哲學的小説來閱讀,所以萊姆的作品我是覺得非常地獨特。”
在中國譯者辛勤努力下,目前越來越多的波蘭現當代文學被介紹到中國。這其中,“藍色東歐”可以説功不可沒。“藍色東歐”譯叢是一套囊括東歐近百部經典文學作品的大型引進版文學叢書。由廣東花城出版社歷時三年籌劃,將歷時十年陸續推出。“藍色東歐”的主編由中國著名外國文學刊物《世界文學》的副主編高興擔任,他在談及選擇東歐作家的時候,他特別提到近些年來,在中國出現的一股波蘭文學熱潮,“如果説前幾年,中國曾經出現過一陣小小的捷克文學熱的話,那麼,我可以這麼説,現在已經出現了一股波蘭文學熱了。比如説,前幾年出過的一本《辛波絲卡詩選:萬物靜默如謎》,發行量居然超過十萬冊,這對出版社來説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然後,他們緊接著又出了一本她的《我曾這樣寂寞生活》。原來認為詩歌是沒有盈利的,現在看來,好的詩歌還是能夠擁有讀者。”
越來越多的波蘭文學開始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而波蘭讀者卻沒有那麼幸運。這一點,作為教師的安德烈·魯軒勒深有體會。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波蘭開始出版一些莫言的作品,但其他的現當代作家仍舊非常少,特別是適合青少年的文學作品,“除了經典文學外,年輕人在尋找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中國當代作品,韓寒的作品或許更適合青少年來閱讀,對於那些只有17,18,19歲的人來説,説實話,莫言的作品對他們來説太難理解了,太深奧了。波蘭的年輕人更想看到的是中國人當下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年輕人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去年9月,賽爾維斯特·沙法什編譯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波蘭語編譯版《創新中國》在波蘭發行,反響很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北京外文出版社的邀請下,預計今年十月,將出版由他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全譯本。但他談到中國文學在波蘭的出版現狀時,卻十分痛心,“我認為目前(中國文學在波蘭的數量)是完全不夠的,雙方必須加強合作,來改善這樣的局面,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學——經典的或現代的,就不足以了解中華民族,也無法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中國,那麼他就無法了解世界上發生的事。所以我非常贊同加強我們兩國作家、文學家及作品翻譯方面的合作。”
當前,中國文學在波蘭的傳播還十分有限。不僅僅是中國當代文學在波蘭難尋蹤跡,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也只有《西遊記》有波蘭語的全譯本,而《三國演義》則僅僅是節譯,《水滸傳》和《紅樓夢》完全沒有波蘭語版。趙剛説:“我覺得將來可以有些我們中國的譯者跟波蘭的漢學家一塊,對一些作品進行翻譯,這也是我們中國現在積極倡導積極支持的一種模式。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合作呢,讓更多的中國作品能夠被波蘭讀者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