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應看到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積極意義

2016-06-21 19:57:25|來源:中國網|編輯:楊玉國

  喬治•佐戈普魯斯 (法國)

  自歐洲債務危機以來,中國在歐洲的角色展開了新維度。作為歐盟及其成員國的重要貿易合作夥伴,中國漸漸成為歐洲的新晉投資者,為正處於極度緊縮並急需財政支持的國家提供經濟復蘇、繁榮和增長的希望。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可以利用其充足的流動性參與到私有化投標當中,或者投資各類基礎設施項目。而針對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則是一個絕佳範例。

  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塞爾維亞和波蘭,對構建“16+1”合作具有深刻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此次出訪不應該被看作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應該置於全面深化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大背景當中。舉例來説,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訪問了捷克,一些中東歐領導人也在幾個月前訪問了中國。

  塞爾維亞和波蘭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非常重要。加強雙邊聯繫有利於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符合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利益。同時,中國政府也在該過程中堅持“共贏”理念,這一邏輯十分正確。舉例為證,由中方參與投資建設的匈塞鐵路將於2017年完成,橫跨多瑙河的卜平大橋建設完工,科斯托拉茨電站開始運營,塞爾維亞金屬工業實現復興,這些都為塞爾維亞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此外,從中國成都到波蘭羅茲的快速鐵路開始運營,使波蘭成為中東歐的物流中心,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儘管如此,歐盟仍對“16+1”合作持有懷疑態度。作為國際行為體,歐盟各成員國希望能在外交事務上保持一致,因此並不歡迎其他國家以其他形式接觸歐洲。歐盟認為“16+1”合作模式與其推崇的“在國際舞臺上用一個聲音説話”的理念互相矛盾。一些歐洲政要甚至批評中國在“16+1”合作中只選取了歐洲的部分國家,而非以集中的方式與歐盟的28個成員國打交道。

  然而,當今的政治現實對歐洲相當不利。中國之所以在對歐政策上嘗試新標準,是由於歐盟各個成員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很難達成一致,在關鍵議題上也難以實現統一。這並不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發展速度存在差異的癥結所在。

  此外,“16+1”模式得到了中東歐國家政要和人民的高度認可。但這並不意味著中東歐國家人民對歐盟持有消極的看法。塞爾維亞一體化辦公室(Serbian Integration Office)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假如該國進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加入歐盟,48%的塞爾維亞公民會投贊成票,28%的公民會投反對票。另外,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72%的波蘭受訪者和61%的匈牙利受訪者對歐盟持積極態度。在“歐洲懷疑主義”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波蘭和匈牙利公民成為了歐盟最堅強的支持者。

  總之,“16+1”模式是中國戰略和中歐關係的有力補充,它既不會取代《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也不會影響塞爾維亞等國的“入歐”進程,更不會破壞歐盟的凝聚力。

  總而言之,歐盟不應害怕中國融入歐亞大陸。相反,歐盟應借助其在一體化方面的經驗,堅持多邊主義,為其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注入新的視野。中國不是威脅而是最有價值的合作夥伴。(編譯:郭翊明)

  (作者喬治•佐戈普魯斯係法國尼斯歐洲研究所講師,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