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習近平講述中波友好故事

2016-06-21 13:07:25|來源:中國網|編輯:谷士欣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習近平指出:“中波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彼此交往源遠流長。”波蘭是最早承認並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兩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6月17日,在對波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講述了五個中波友好故事,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聆聽。

  故事一:“波蘭的馬可·波羅”

  習近平講述:

  17世紀中葉,波蘭傳教士卜彌格來到中國,廣泛研究中國社會、歷史、醫學、地理等學科,發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成果的歐洲人,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

  故事背景:

  聽習近平講述中波友好故事

  卜彌格肖像

  卜彌格,原名米歇爾·博伊姆(Michel Boym,1612—1659),波蘭耶穌會傳教士,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卜彌格是歐洲真正意義上對《馬可·波羅遊記》作出詮釋的先驅,是系統地向歐洲介紹中醫和中草藥的第一人,同時也是第一個研究中醫的歐洲人。卜彌格的一生極具戲劇性:14歲時,他得過一場大病,在生死未卜的煎熬中他立誓——如能康復便獻身於遠東的傳教事業。17年後,卜彌格未忘初心,從葡萄牙裏斯本揚帆出發前往東方。歷史就是這般精彩和耐人尋味,卜彌格懷著“中華歸主”的信念不遠萬里、九死一生奔赴中國,不僅受到南明小朝廷的接待,還被皇帝封官加爵,竟陰差陽錯地成為中國的使臣。肩負使臣重任的卜彌格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回歐洲搬救兵,不料在歐洲又遭到冷遇、非難甚至驅逐。堅忍三年,卜彌格終於得到羅馬教廷的認可,回到心心唸唸的中國,可中國卻早已改朝換代,有知遇之恩的一朝天子也已成為刀下鬼,欽定的使臣卻因與前朝舊主交好而無落腳之地,最後輾轉輪迴,終因長期勞累病逝于廣西邊境,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卜彌格僅僅四十七載的一生是短暫的,至今他那傳奇的故事也鮮有人知,然而他的人生卻是悲壯而輝煌的。奔赴遠東傳教多次死裏逃生,與永歷皇帝交好並有知遇之恩,獲任南明使臣並身著大明朝服回羅馬搬救兵,成為中歐外交史上的第一位使臣。自他提筆著述中國的歷史、地理、科學、文化、風土人情等時起,他就已經把他後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向歐洲介紹中國”的使命,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波蘭漢學的奠基人,同時,他也是中國與波蘭友誼的開拓者。

  故事二:波蘭友人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醫療支援

  習近平講述:

  中波兩國都有一句諺語叫“患難見真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結下深厚友誼。傅拉都、戎格曼等波蘭友人不遠萬里來華,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醫療支援。

  故事背景:

  傅拉都:醫術高明被董必武稱作 “華佗傅拉都”

  聽習近平講述中波友好故事

  傅拉都醫生啟程赴湖南

  傅拉都, 1910年生於華沙,他是因參加國際援華醫療同中國人民結緣,醫術高超的他還是國際醫療隊的負責人。1940年救護總隊把醫療隊派往各戰區服務,傅拉都擔任691醫療隊長,奔赴湖南、湖北戰場。有一次,部隊把繳獲的戰利品——一面寫有“武運長久”字樣的日本旗子送給他作紀念。傅拉都很珍視這份禮物,一直把它保留在身邊,並帶回了波蘭。後來他的兒子來到貴陽,把這面旗子捐給了貴陽市檔案館。他醫術高明,獲董必武稱 “華佗傅拉都”。他與原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還有過一段生死之交。王炳南18歲入黨,長期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1942年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周恩來得知後便決定請傅拉都出面相救。傅拉都身穿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制服,又有外國醫生的特殊身份,持有遊歷各地的護照,便利用救護總隊的汽車將王炳南成功救出。上世紀50年代初,波蘭政治情況複雜,回國後的傅拉都遭到審查,一度失去自由。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波蘭,要求會面這位國際友人。這次會見,使傅拉都恢復了自由。董老和王炳南還為他寫了證明材料,轉交給波蘭共産黨,使傅拉都徹底昭雪平反。1957年他以公使銜出任波蘭駐中國大使館參贊,在中國工作了8年,努力發展中波兩國友好關係,在各國駐華使團中頗受尊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