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美國是南海仲裁案幕後操盤手

2016-06-23 08:20:32|來源:環球時報|編輯:王瑞芳

  根據中國媒體和研究機構對21個國家媒體所做的統計,今年以來,美國媒體對南海問題的報道數排在第1位,達60076篇,其中關於南海仲裁案的報道為4674篇,佔7.80%。菲律賓媒體的相應數據為第4位、2764篇、660篇和23.88%。菲律賓的數據不難理解,美國媒體如此大規模地報道南海問題與南海仲裁案,為什麼?

  有人認為,在和平狀態下,像這樣融大國博弈、中國崛起、軍事角力、國際仲裁、東亞事務等諸多新聞價值要素于一體的題材,實在不可多得,美國媒體熱衷報道也沒有什麼。真的是這樣嗎?作為多年關注南海問題的學者,筆者發現,美國媒體關於南海問題的許多報道帶著強烈的預設立場,所謂的客觀報道原則不見了,常用的平衡報道模式沒有了,許多報道還出現了不應有的知識硬傷,整體報道水準明顯的“有失水準”。

  問題出在哪?事實上,美國媒體是很講“政治正確”的,在平時的報道中看似可以批評政府、嘲弄政客,但在重大問題上,往往會以“自己的方式”配合政府。美國媒體在南海問題上很“熱心”,在報道立場上選邊站,本質是因為美國政府就是這樣。

  以南海仲裁案為例,不少東道國的外交官告知中國外交官,美國外交官要求他們表態支持仲裁結果。這表明:南海仲裁案首先是政治事件,其次才是法律事件,而且是有程式錯誤和嚴重瑕疵的所謂法律事件。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在下指導棋,並且親自出馬吆喝,甚至都絲毫不加掩飾。

  對這一點,與筆者接觸的美國外交官、學者也不否認,但堅持認為美國的做法有助於維護公平、南海的穩定和航行自由。真的如此?筆者關於南海問題的觀點被海內外同行評價為比較均衡(neutral),但我發現:最遲從2015年10月起,美國已經成為南海局勢不斷升溫的重要因素。美國在南海的行為夾雜著明顯的私心,顯然是在拉偏架。

  比如,一般國家所指的航行自由,是商業航行自由,而美國的航行自由還包括軍事航行自由,即軍艦在別國專屬經濟區與領海的活動自由,並通過實施“航行自由行動宣示(FONOPs)”來確保這種自由。

  拉偏架的證據更多,除了前面提及的事例外,至少還包括:通過歐盟、七國峰會等多邊機制對中國施壓;對不願過多涉入南海事務的東盟成員國直接施壓;為菲律賓提起仲裁提供技術、人力與輿論支持;片面指責中國的陸域吹填與在南海島礁的防衛部署;航行自由行動宣示只針對中國所控島礁並從南沙擴展到西沙。

  美國近幾年南海行為的根源在於加快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需要,為此進行了宏觀佈局與微觀行動。

  宏觀方面,在全球戰略收縮的背景下,卻強化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為此確定2020年前將60%的海軍艦艇、海外60%的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在強化第二島鏈軍力部署的同時,加大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盟國的軍事合作,增加對夥伴國新加坡、越南等的軍事支持;發佈《亞太海上安全戰略》等四個戰略文件,大篇幅談到南海,聲稱要讓中國付出成本代價。

  微觀方面,與美國政策調整相伴隨的是,美軍對中國的行動指向性越來越明顯,各類威懾、挑釁動作愈加頻繁。2014年的2月,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在眾議院作證時,指責中國“斷續線”主張“缺乏國際法基礎”;國務卿克裏在緬甸內比都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時直接提出“三停止”要求;美國還開始頻繁向中國直接“大秀肌肉”,軍機對中國在南海的抵近偵察從2009年約260余架次增加到2014年的超過1200架次,軍艦甚至進入中國領海進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宣示。

  以卡特為代表的軍方則在這個問題上越走越遠,如軍機經過黃岩島附近時,做一些挑釁意味很濃的動作。更為嚴重的是,兩艘驅逐艦分別進入中建島與永暑礁周圍12海裏水域。美艦進入中國沿海12海裏時,通常應按照中國法律行事,這兩次卻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高調進入,明顯是在侵犯中國的合法權益,完全不顧及大國之間起碼的尊重。美國的行為正在使得南海的緊張局勢進入螺旋式上升態勢。

  顯然,正是由於美在南海及其周邊的“排兵布陣”,推動地區局勢進一步緊張,也使得南海爭議在全球戰略棋局中的位置被刻意誇大。美國南海政策的大幅調整,讓美方愈發不再顧及“公正”的偽裝,美國媒體隨風起舞、推波助瀾,也就不足為奇了。(薛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