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內>>正文

長征七號將搭載多用途縮比返回艙升空

2016-06-25 09:21:30|來源:央廣網|編輯:渠鴻儒

  央廣網文昌6月2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陳欣)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將於今天至29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擇機發射。在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有效載荷組合體靜靜的矗立在發射塔架上,在海風的輕撫下,靜待發射窗口到來。作為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的“新成員”,首次發射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長53米,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達到近地軌道13.5噸。

  首次飛行的長征七號,在檢驗新一代火箭技術的同時,還將搭載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進入太空。縮比返回艙肩負著獲取飛行氣動數據、驗證可重復使用、新型金屬材料性能等使命。那麼這些使命將會如何實現?

  燦爛的陽光、習習的海風,乳白色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被包裹在嶄新的文昌發射中心的垂直髮射塔架內,進行發射前最後的準備。火箭頂端直徑4.2米整流罩的外部,繪有一面五星紅旗,內部就是此次任務搭載的我國新一代多用途載人飛船縮比返回艙和多顆我國自主研製的小衛星。

  新一代多用途載人飛船縮比返回艙身高2.6米,體重2.8噸。如果説神舟飛船的外觀是“鐘罩式”,那麼,多用途返回艙看起來像更一個頭部窄巧、底部敦實的“金屬不倒翁”,再入大氣層的飛行過程中它將採取大底朝前、小頭朝後的“仰臥”姿勢回到地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技術負責人楊雷告訴中國之聲,這是為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做技術驗證。

  楊雷介紹,現在有個神舟飛船,但是神舟飛船它的設計的任務,就是支持近地的,比如空間站、近地軌道的任務,但是如果以後,比如咱們要去登月,或者去更遠的火星,它需要對飛船的能力提出來更高的要求,現在就提前做了一些技術的準備,是這樣一個目的。

  如同高鐵的流線型外觀能幫助提速,航天器在高速狀態下,微小的外形差別將對飛行産生很大的影響。同時,楊雷介紹,地面的模擬倣真、實物檢驗、風洞試驗等多種手段,可都不如上天飛行試驗準確。這也是此次任務的意義所在。

  楊雷説:“我們在上面設置了一套新的系統,這套系統也是國內第一套能夠用於從大氣層外載入飛行器採集數據的這樣一套系統,通過直接測量整個飛行過程的氣動參數,可以為我們後續建立飛船的氣動數據庫。”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丁是丁,卯是卯。我國的載人飛船一直都沒有做到重復使用,但是,要想實現低成本的天地往返、宇宙通勤,可重復使用是技術的關鍵。縮比返回艙使用了“金屬結構+防熱結構”的雙層熱防護設計,就像汽車空調濾芯更換,被大氣層灼燒返回地面後,防熱結構可拆卸、可更換。

  楊雷介紹,過去防熱結構和金屬密封結構都是做在一塊的,現在是分成兩塊以後,回來之後,可以把它換掉,再換一個新的,金屬結構可以重復使用。包括電子設備,經過飛行,把這一套規範建立出來之後,就不用每次神舟飛船用完了,就不敢再第二次用了,這個飛船以後就可以有這種重復使用的能力,這樣在以後的運營成本上,就會有一個明顯的降低。

  一旦縮比返回艙相關技術得到驗證,將為我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將再添利器。楊雷介紹,新一代多用途飛船將比神舟飛船搭乘多一倍左右的航天員到達更遠的深空,滿足未來載人登月、載人探火等任務,根據不同任務設置飛船佈局。

  楊雷介紹,比如去空間站,未來飛行可能兩天就要對接,或者再快的已經做到6小時了,這時候就不需要人換衣服,或者上廁所,這種空間可能就不需要了。但是比如要進行探月任務,他最少得需要10天的時間,可能就得需要給人一個隱私的空間,他在裏面做一些自己的活動,所以是根據任務需求最後定裏邊的空間佈局的。

  按照任務安排,長征七號發射升空後,縮比返回艙將不會在軌停留很長時間。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研究院長征七號火箭副總指揮張濤介紹,縮比返回艙成功返回,也是此次長征七號任務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濤介紹,狹義的火箭發射,説“級箭分離”,火箭就算發射成功了。但是對於這次長七首飛任務來説,後面還有有效載荷,就是“上面級”,他們這裡面有一個縮比的返回艙,未來新一代的載人飛船縮比的一個模型,大概是1比0.6左右,第二天的下午可能要返回艙返回,就是保證返回艙返回,這是最主要的,最後安全著陸返回,才算最終的成功。

  今天是25號,已經是發射窗口的最前沿了。航天人員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準備,讓我們預祝此次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取得成功。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