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成功 返回艙著陸場準備就緒

2016-06-26 07:15:43|來源:京華時報|編輯:靳松

  昨晚8時,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603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94千米的橢圓軌道,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圓滿成功。據了解,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0次飛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將於今天下午以彈道方式返回東風著陸場。首飛任務之後,長征七號火箭將承擔我國首個空間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發射任務,為我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未來,長征七號火箭還將承擔中國航天多種類型的發射任務。

  □發佈

  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完成定選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25日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新聞發佈會上説,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

  武平是在介紹空間實驗室任務整體安排,以及後續任務準備和計劃安排情況時發佈這一消息的。

  據介紹,2010年中央批准實施空間站工程,分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研製建設兩個階段實施。空間實驗室階段的任務目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

  武平説,為滿足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要求,空間實驗室階段改裝研製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新研製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貨運飛船和應用載荷,研製生産了長征二號FT2、遙十一火箭和神舟十一號飛船,並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新建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工位及相關設施設備。

  根據任務目標,空間實驗室任務共安排4次飛行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後續3次飛行任務分別為:9月中旬,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0月中旬,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目前,後續各項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正按計劃推進。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配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測試;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正在研製生産和總裝測試。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王經中昨天介紹,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是目前國內最大、發射條件最好的航天發射場,可用於發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以及正在預研製中的其他系列火箭,將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中低軌道航天器、大型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王經中表示,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將於下半年擇機發射。未來幾年,中國探月工程第三期工程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大型空間站等也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返回

  著陸場各系統已準備就緒

  根據任務方案,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將於26日下午以彈道方式返回東風著陸場。

  據著陸場系統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上面級和返回艙組合體飛行第13圈後,開始實施第三次軌道控制,進入返回軌道。當組合體飛行至高度約170公里處,返回艙與上面級分離。隨後,著陸場系統的測控設

  備開始實施測控跟蹤,在經歷再入大氣層、通過黑障等階段後,待返回艙主傘打開,搜索回收系統展開作業直至回收完畢。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主要用於新一代飛船的氣動外形設計的驗證,獲取相關氣動特性數據等。

  據了解,返回艙返回瞄準點位於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著陸區域範圍為2萬多平方公里。目前,著陸場各系統已準備就緒。

  □研製

  應用新技術96項比例超70%

  長征七號火箭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總研製。據其介紹,長征七號火箭是為了滿足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以及未來載人火箭更新換代需求而研製的。長征七號火箭的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突破,將大幅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

  火箭採用“兩級半”構型,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近地軌道13.5噸、太陽同步軌道5.5噸,達國外同類火箭先進水準。

  據長征七號火箭副總設計師程堂明介紹,長征七號火箭芯級直徑3.35米,雖然與現役火箭芯級尺寸相同,但長征七號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其中,火箭的發動機系統、增壓輸送系統、控制系統、測量系統、伺服系統、結構系統等都是全新的。如果把長征七號火箭比作人體,那麼它有著全新的心臟、大腦、骨骼和中樞神經等。

  據了解,長征七號火箭研製應用了96項新技術,其中重大關鍵技術12項,新技術比例超過70%。

  設計階段採用數字化手段

  長征七號火箭是我國第一型“數字火箭”,採用全數字化手段研製。在設計階段,火箭圖紙從紙質“連環畫”變成了“3D電影”;在火箭製造中,實現

  了“一鍵式”加工,大幅提高了加工品質和效率;在試驗、裝配階段,應用了“虛擬現實技術”,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確保火箭試驗、裝配“一次成”。

  同時,長征七號火箭代表了我國近60年運載火箭研製領域的最高水準,其首飛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在數字化設計能力上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使用液氧煤油無毒無污染

  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介紹,長征七號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推進劑,無毒、無污染,清潔環保。而且,相比使用常規推進劑的發動機,液氧煤油發動機比衝提高20%,推力提高60%,其推進劑平均成本僅為常規推進劑的1/10。

  長征七號火箭的首飛成功,使我國中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由8.6噸提高至13.5噸,達國外同類火箭先進水準。

  從外形上看,長征七號火箭和我國現役火箭體型差別不大,但為了儲存更多的燃料,提供更強的動力,它的助推器加長到約27米,接近現役火箭助推器長度的2倍。

  將用於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此次是按照載人火箭的標準設計的,控制系統和增壓系統實現了冗余,可靠性設計指標達0.98,達國際先進水準。其中,火箭控制系統創新採用了143項智慧控制軟體,是現役火箭軟體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

  大提高了控制精確度。長征七號火箭成熟後將成為我國新一代載人火箭,用於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開局之戰,實現了“成功首飛”的預定目標,為後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此次發射,旨在驗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設計正確性和各項性能指標,考核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系統執行任務能力,檢驗工程相關係統間的協調性和匹配性。

  □釋疑

  發射場選址文昌有何優勢?

  科學研究表明,距赤道越近、緯度越低,地球自轉速度越大,利用慣性離心力,在燃料不變的情況下,火箭可以節省推力攜帶更大的載荷。同時,在低緯度發射場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時,由於夾角偏小,衛星機動到地球同步軌道所需燃料減少,也可延長衛星壽命。海南省是我國緯度最低、距赤道最近的省份,緯度為19度。西昌、太原、酒泉3個衛星發射中心的緯度分別為28度、38度、41度。

  靠海的發射場解決了火箭運輸的問題。此前,由於受鐵軌寬度影響,火箭最大組件的最大直徑不能超過3.5米。如今,火箭從水路運輸,不再受鐵軌大小的影響。

  此外,火箭殘骸一般墜落在發射點以東1000公里以內。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射向覆蓋90度到175度,火箭發射後,1000公里內是茫茫大海,墜落的火箭殘骸不易造成傷害。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使用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承擔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工程等發射任務,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