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新境界——紀念建黨95週年述評

2016-06-28 14:38:54|來源:新華社|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題:中國道路新境界——紀念建黨95週年述評

  新華社記者 羅宇凡、胡錦武、余賢紅

  從苦難到輝煌,95年風雨兼程,這是一條穿越血與火的奮進之路;

  從迷茫到自強,95年探索追尋,這是一條越走越寬廣的光明之路。

  漫漫征途,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和信念,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鬥和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扣時代脈搏,直面歷史命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銳意創新,攻堅克難,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

  中國道路新成就 新時代迸發新力量

  初夏的井岡山綠意正濃。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到訪過的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進村道路改造現場一片繁忙。

  “你看,馬路擴寬了,危房改造了。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離富裕的目標越來越近。”説起村裏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變化,貧困戶彭張芬打開了話匣子。

  一戶一人從事農家樂、一戶一畝産業基地、一戶一棟宜居的安居房……“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立志要在江西率先脫貧“摘帽”。

  “80多年前,中國共産黨在井岡山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勝利之路,今天也必將領導我們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井岡山市委書記龍波舟這樣説道。

  幾百公里外,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迎來了旅遊旺季。73歲的農民嚴金昌在自家經營的農家樂“金昌食府”裏,忙得腳不沾地。

  38年前,嚴金昌和另外17位農民以按手印的方式,決定把土地承包到每家農戶“大包乾”,激蕩全國的農村改革由此發軔。

  38年後,嚴金昌把土地流轉給了種植大戶,專心經營農家樂。“現在致富的道路是越走越寬敞,日子越過越舒心。”嚴金昌説。

  康宏韋華,雲南魯甸縣茨院中學初三年級班主任。兩年前,突如其來的魯甸地震摧毀了康老師在龍頭山鎮的家。兩年過去了,災區的群眾幾乎全都搬進了重建好的新居。康老師則利用業餘時間在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做起了魯甸花椒的“代言人”。

  “我們正在京東的平臺上發起一次眾籌,通過電商平臺讓家鄉的特産走出大山。”康老師説,“國家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我們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未來。”

  人民至上,無往不勝。這條道路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優越性——

  魯甸地震之後一年多,災區民房重建任務已完成99%以上,絕大多數受災群眾搬入新居;汶川,三年恢復重建任務,兩年提前完成;蘆山,“億量級”資金第一時間投向災區,兩年後一座座新村鎮生機盎然……

  這些奇跡的背後,是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黨,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擁有巨大動員能力的社會制度,是越走越寬廣的中國道路。

  直面問題,迎接挑戰。這條道路創造著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

  2013年到2015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明顯快於同期世界經濟2.4%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國經濟體量持續擴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

  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發展,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穩定增長,基礎設施水準全面躍升,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處處彰顯一條正確道路所蘊藏的生命力,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道路在新時代迸發出的強大力量。

  中國道路新認識 新思想引領新實踐

  北京西郊,中央檔案館西山工作區的珍品檔案展館裏,幾張發黃的手稿陳列在櫥窗下。這是一份閃爍著不朽光輝的歷史文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中國革命的前途究竟在何方?

  漸已褪色的墨蹟絲毫不影響人們清楚地看到那堅定的回答:“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思想,是前進的旗幟,是道路的方向。

  “縱觀中國共産黨95年的奮鬥史,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深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認識,用與時俱進的思想理論指導實踐,這就是中國道路的精神內核。”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李春耕説。

  立足當下改革發展現實,肩負歷史重任,把握時代大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時代命題緊密結合,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這是對前進方向的歷史定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走中國道路。

  “‘中國夢’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13億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黨建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賴紅認為。

  這是對實踐道路的戰略佈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協調推進,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總體方略的內在邏輯。

  “‘四個全面’體現了目標意識和問題意識的結合。通過加強改革、法治和黨建,從治標到治本,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説。

  這是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無疑是對發展理念的創新。”中央黨校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嚴書翰説。

  新認識彰顯新高度,新思想引領新實踐。向著復興夢想衝刺,一張嶄新的藍圖再次指明瞭中國道路前進的目標和方向。

  歷史將銘記這一時刻。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經表決,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6年3月16日,根據這份建議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依法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和實踐指南。

  回首過往,一個又一個成功實施的五年規劃如同一步又一步堅實的足跡,記錄著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富強昌盛的奮進之路。面向未來,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再次揚帆起航。

  中國道路新境界 新探索開創新局面

  《中國信心》,一部只有二十分鐘的視頻短片最近在手機朋友圈裏被熱轉。

  一束追光、一座講臺。視頻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考向幾百位聽眾講述了他心中的中國道路:

  “中國模式逐步的演進、與時俱進,不斷的進行改革、自我調整……”

  “中國人你要自信。”這是張維為教授演講視頻的結論,同樣也是這個時代賦予所有人的精神氣質。

  前進的自信源自腳下的道路。

  不拘泥于眼前、不受制于現實、不畏懼于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産黨人正以巨大的勇氣和智慧探索前行,不斷開創著中國道路的全新境界。

  對發展方位的新研判讓前進的腳步更加從容——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判斷。

  從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和調控思想,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精準扶貧”的思想……基於新常態,一系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從容展開,積極培育新産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增長強勁,再次奏響中國道路行穩致遠的樂章。

  對執政能力的新要求讓改革的力度更加強勁——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圍繞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各領域的改革步伐不斷加快。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15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415條,改革呈現全面發力、縱深推進的態勢。

  對戰略目標的新定位讓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

  從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到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從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開發投資銀行到積極參與解決各種重大國際問題……世界的舞臺上,中國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國願意用自身的發展來帶動相關國家的發展,這是一種自信和負責任的表現。世界其他國家的態度也表明,它們認可中國的能力,對中國保持信心,並希望中國發揮更大作用。”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熊榆説。

  “一個擺脫了舊增長模式、創新發展的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原動力。中國通過落實‘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舉措,也將進一步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經濟成果。”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爾格爾説。

  中國的聲音全球唱響,中國的道路世界矚目。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歷經95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景無比廣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