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青年學者:中國與拉美需要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宋晨):6月中旬,來自拉美十國的20余名青年學者與中方研究拉美問題的專家學者在北京共同參加了首屆中拉青年學者論壇,就彼此關切展開充分對話,增信釋疑。
近年來,中拉在政治、經貿等眾多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但時間和空間的遙遠距離,以及文化的巨大差異使中拉民眾少了些相互深入了解的機會。在論壇上,中拉青年學者就中拉之間存在的諸如“不信任”、“偏見”、“誤解”等問題暢所欲言。阿根廷國家探戈研究院研究員歐佔明説,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不客觀報道不利於拉美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我在阿根廷的時候習慣每天用‘中國’或者‘中國人’在谷歌上搜索關於中國的新聞,但是出來的大部分新聞都是負面的,正面的新聞報道非常少。這就導致拉美人對中國有非常嚴重的不信任。”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信訪局交通事務部主任費德里科·孔迪蒂認為,思維定式和固有的陳舊觀念是影響雙方民眾增進了解的一大因素,如果想真正認識中國,一定要親自來中國看看,“有些西方媒體認為中國人很保守,難以親近,不講衛生,很多拉美人都受此觀點影響,因為他們只接受到了這樣的信息。但如果這些人來到中國,他們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中國很現代,人很熱情開朗,對未來的發展抱有很多的想法。地域的遙遠讓很多拉美人不能接收到正確認識中國的信息,以至於産生了很多誤解。”
拉美民眾對於中國最直觀的印象和了解還來自於在當地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他們言行舉止代表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曾經在墨西哥、阿根廷、哥斯達黎加常駐過的新華社西班牙文編輯室副主任張源培這樣説道:“我認為在外的華人、學生、中資企業(的人員),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代表了中國。如果一個人或者某個群體出現了問題,(比如)他不遵守當地的法律,或者破壞了當地的秩序販賣了一些低劣的産品,當地媒體就會去報道,媒體不會説這是某某某,他會説這是一個中國人,中國的形象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害。”
然而不論是媒體輿論的以偏概全,還是某些中國人的不修邊幅,缺乏和當地人的溝通交流才是最大的問題。歐佔明表示,良好的交流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對方能夠理解、並産生共鳴的話題作為切入點,建立相互信任是彼此理解的基礎:“我曾在北京帶幾個阿根廷的朋友去逛長城,逛衚同,但是在跟他講長城歷史之前,我們先聊探戈。因為我了解探戈,我想借助探戈這樣一個切入點告訴你,我懂你,我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這就産生了一個你對我的信任,當你對我信任後,我説的東西你才會相信。”
在此次中拉青年學者論壇上,中拉雙方的專家學者從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語言文化等多個方面推心置腹地探討了中拉之間存在的差異,併為增進雙方的了解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得益於“未來之橋”中拉青年領導人千人培訓計劃,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拉美學者來到中國,親身感受和了解中國。就像在中國生活了12年的秘魯學者帕特裏夏·卡斯特羅所説:“認識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來這裡看看。讓外國人傾聽中國的聲音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交流了,就開啟了新的相互理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