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從紅色記憶中汲取力量

2016-07-01 07:36:16|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上世紀40年代初,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産運動,新任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勳積極尋求農業生産新思路,並沒照搬延安等地大規模墾荒的老辦法;1958年秋,習仲勳率工作組考察西北,當他看到敦煌縣實行人民公社“十包全供”時,立即提出批評:生産關係的發展不適應生産力的水準,其結果只能是破壞生産力。

  “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習仲勳的兩則小故事,映照出老一輩共産黨人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堅守,也啟示人們必須警惕思維固化,重視“使思想活潑起來”。

  鄧小平曾深刻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今天的少數領導幹部,雖言必稱“深化改革”,但文必尋據、行必問典,往往習慣於在思想上坐享其成,在行動上墨守成規。有的人甚至認為,“解放思想已經過時”。這種傾向,十分危險。

  思想破冰,行動才可能突圍;思想前進一小步,行動才可能前進一大步。近期,許多人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大型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回望95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産黨闖關奪隘、不畏險阻,一步步引領中國邁向復興。試想,如果一味教條僵化,怎麼可能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開闢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之路?如果缺乏思想解放,又豈能使出關鍵一招、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解放思想,可以説是一個“總閥門”。

  舊思維無法應對新問題,往往“思路一變天地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生活中,固化的經驗、觀念慣性強大。一位科學家用玻璃板把大鯊魚和小魚隔開,大鯊魚欲捕食小魚但屢屢撞到玻璃隔板;一段時間後悄悄移開隔板,大鯊魚卻不再攻擊小魚了。可見,如果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情境,甚至形成思維定勢,便可能錯失近在咫尺的新機遇。

  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也是“思想懶漢”的病症。首位榮獲科學界巨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中國科學家王貽芳,經常被問及一個問題:“你做的這個有什麼用?”他由此對比發達國家,感慨基礎研究在思想認識上的差距,比“經費投入不足”“研究積累薄弱”等更可怕。“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眼界狹隘、缺乏遠見,何談戰略思維?這勢必誤導人滑向自我封閉。

  保持思維的靈動、開闊,尤需涵養開放心態。史學名著《羅馬人的故事》,試圖引人探尋文明興衰的奧秘:羅馬人的技術、經濟等在當時均非一流,何以能打敗強敵,建立龐大帝國?作者給出了一個答案:開放。回溯人類文明史,那些在思想上保持開放進取的民族,總能向上拔節、快速成長,而封閉保守、因循守舊者,只會一再品味失敗。

  毛澤東曾告誡全黨,“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怎樣的觀念,便成就怎樣的格局。賡續紅色傳統,矢志改造主觀世界、突破思想桎梏,我們才能推動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不斷躍升新的臺階。(李浩燃)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