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原標題 習近平: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立志堅定,文化自信【建黨95週年習近平講話特刊】
文章來源:學習經典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立志堅定,文化自信
【建黨95週年習近平講話特刊】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習總這次的講話,歷時1小時20分鐘,時長不可謂不久,意義不可謂不重,對於黨的信念與使命,是一次系統的理論梳理和再塑,是一次全面的思想闡釋和提煉。
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一次次的掌聲響起,一次次的激情傳遞,令全黨明確方向、堅定信念,令全社會振奮鼓舞、擁護黨的領導,更令全世界再一次看清中國道路、中國自信。
(一)立志
沒有一個政黨的執政成功,不是因為理想和信仰的感召;沒有一個國家的走向強大,不是因為目標和信念的堅定。這就是習總説的,“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重要講話中,還特意引用明代儒學家王陽明的話説:“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如果沒有立志的明確,如果沒有志向的堅定,那麼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基礎,就沒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立志,首先是確立理想和目標。《尚書·盤庚》中説:“若射之有志。”志,本意是射箭的箭靶,引申為事業走向的“目標”之意。中國共産黨志向中的理想目標是什麼?是95年前,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95年後,一定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立志,更是要確定信仰和信心。是對心志的始終自信,是對意志的堅定不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忘初心,就是始終銘記緣何出發的信仰;繼續前進,就是不改堅守志向的信心。
(二)自信
那麼,這份立志目標的信仰從哪來?這份志向不改的信心從哪來?——是從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來,更是從我們的文化自信而來,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這份自信的文化,包括了我們五千年曆久彌新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包括了代表著當代中國社會經長期檢驗而證明了實際成功、經發展考驗而獲得了歷史肯定的紅色文化、黨的文化。——只有朝氣蓬勃的時代文化,融合進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只有現在的時代精神,契合著、繼承著、發展著一脈相承的民族傳統價值,才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科學態勢,才説明瞭中華文化動態發展的生命力量。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帶領華夏曆經五千年歲月而流傳成了世界上唯一鮮活的古文明,中國共産黨紅色文化帶領國人衝破舊中國低谷沉迷而一躍繁榮成了世界矚目的強國——當這樣強健的傳統文化和這樣強勁的當代文化共同帶領我們大步走在復興之路上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自信?我們有什麼藉口不堅定信心?我們有什麼疑慮不堅實信念?我們有什麼猶豫不堅守信仰?
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們的文化自信的驕傲,告訴全中國、告知全世界的:
“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曆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60多年曆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裏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當我們説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份文化之所以優秀,就是由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當代文化的實幹興邦組成。而只有這樣的民族文化,才是流動的、才是發展的、才是具有永動力的、才是生生不息淵源流長的,而非凝固僵化的、因循守舊的、封閉陳腐的、一味復古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尾聲還引用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離騷》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是一路漫長而來、一路遠行未來,我們的黨在建設、發展、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正是經過了上下求索,而終自信于選定的道路,自信於民族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