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錦宏:互聯網+農業是“風口”也是“長征”
原標題:鄧錦宏:互聯網+農業是“風口”也是“長征”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點行動:“構建依託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生産方式,培育多樣化網絡化服務模式。”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指明瞭行動方向。
-
“互聯網+”與農産品,一個現代一個傳統,一個像陽春白雪,一個像下裏巴人,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近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互聯網與農産品逐漸緊密結合起來。在互聯網+産業的浪潮下,互聯網農業正在蓬勃興起,北京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畝田”)便是隨潮而動的企業之一。
-
一畝田于2011開始深耕互聯網+農業,專注做重度垂直領域大宗農産品上行,2015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解決或緩解農産品滯銷事件近70起,為業界所週知。
-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始終是縈繞在習近平總書記心頭的“三農夢”。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發展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關於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習近平指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努力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圖片來源於網絡) -
“現代農業包含了農業的科學化、信息化、産業化,以及技術化等等幾個方面,它會隨著社會的生産力,還有生産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將是各個行業一直要共同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鄧錦宏這樣理解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也勤奮不輟地“耕耘”在這條路上。
-
2009年,鄧錦宏在百度工作時接手一個鄉村信息化項目,2年的農村奔波,讓他加深了對中國農村的了解,也萌生了農村創業的想法。於是,2011年鄧錦宏離開百度創辦一畝田,並把他的“詩和遠方”定位在農村。
-
作為互聯網+農業較早入局者,鄧錦宏在互聯網+農業探索過程中,也深深感受並見證著互聯網給農業帶來的轉變,“很多大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冷鏈運輸行業和批發市場也大力建設中,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聯網等投入應用,各方面的資源都在加碼這個市場,尤其是很多現代農業合作社的現代化程度,已經超出我們的想像。”
-
“互聯網+”是催化劑,更是助推器,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到顛覆農業的傳統流通、行銷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農産品生産領域,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農業盛宴正在上演。
- 政策利好 互聯網+農業順勢而為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並正式確立其為國家戰略。而這也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
為促進涉農電商的發展,2015年,政府相繼印發《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關於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全面部署指導農村電子商務健康快速創新發展。
-
2016年,各部委也為“互聯網+”鳴鑼開道,5月12日,農業部、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為未來3年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明確總體目標。
-
一方面,國家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大力扶持農業電子商務;一方面,互聯網、農資企業不斷發力,積極搶奪農業電商藍海。
-
據鄧錦宏介紹,互聯網+農業概括起來主要為三種模式: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慧農業模式;二是互聯網行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産業鏈模式。
-
農業電商作為互聯網+農業融合模式之一,其爆發力和吸金度無疑備受業界矚目。
-
2016年4月8日,商務部部長助理王炳南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農村電商發展概況時表示,目前我國涉農網站共有3萬多家,其中電子商務網站3000多家,2015年農村地區新增網店達到118萬家,在全國1000個縣裏,已經建成了25萬個電商村級服務點。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圖片來源於網絡) -
一畝田作為我國眾多農業電商創業力量之一,一端服務批發商與規模採購商,一端服務農民和産地,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互聯網化機制,幫助農産品原産地實現高效率和精準的産銷對接,實現農産品在合理的物流距離、合理的交易價格、合理的交易結構等條件下成交。
-
2015年以來,一畝田已在全國範圍內解決或緩解農産品滯銷事件近70起,其中包括:陜西乾縣的大蔥、海南東方市的玉米、宜昌市長陽縣的柑橘、福建閩清縣的雪柑、陜西大荔數千噸紅杏滯銷、周至大量油桃……
-
一畝田的探索,實際是神州大地上“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
全球最大PC製造商聯想集團2010年即進軍農業投資領域,並把現代農業定為五大核心業務之一;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中興通訊也已在湖北“務農”9年;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大佬更是不甘落後,丁磊養豬、柳傳志種獼猴桃、潘石屹賣蘋果……
-
除此之外,2014年以來阿裏、京東、順豐等紛紛啟動農村戰略,撬開塵封已久的市場。一些新晉的農業創業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出來,幹“農牧副業”已成為眼下眾多企業最熱衷的事情之一,他們正行進在互聯網+農業的路上。
- 互聯網+農業最大受益者是農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直以來,習近平帶著一心為民的家國情懷,關心貧困地區的發展、貧困百姓的生活、扶貧工作的推進。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表示,“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此次論壇邀請全國部分知名涉農電商代表參加,也表明農業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市場手段和精準的扶貧方式正開始成為社會扶貧力量,電商企業探索的互聯網+扶貧正在成為扶貧新路徑。
-
一畝田作為廣大農村電商創業者的縮影,以電商創業助力現代農業發展,也站在了脫貧攻堅前沿。2015年1月,一畝田正式啟動“村暉行動”縣域合作計劃,主要簽約的合作縣域中,國家級貧困縣(含地區)有9個。一畝田平臺上的農産品來源地還包括219個國家級貧困縣,佔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總數量的36.99%。一畝田認為,在互聯網所帶來具有強烈扁平化特徵的市場裏,貧困地區在農産品價值上具有從價值洼地向價值高地跨越的機會。因為良好的生態和自然的生産方式本身已經是稀缺資源。這需要互聯網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和創新的貿易服務方式和創新貿易服務主體。
-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電商兩個類別:農産品電商和農資電商,市場規模均在萬億元以上,農資電商不僅是下一個創富風口,也將成為有效扶貧手段,帶領廣大農民進入“互聯網+”致富新時代。
-
2015年4月1日,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力挺電子商務新興業態。“別以為電子商務只是‘虛擬經濟’,事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帶動了‘實體經濟’,無論是B2B、B2C還是C2C。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這對激發中國經濟的活力功不可沒。”
-
傳統農業的流通模式中間環節多、産銷兩端信息不對稱,信息流效率低,農民無法依賴市場調節達到最優價格,農産品市場上經常出現“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現象。而農業電商由於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不僅省去了繁雜的中間環節,而且更有利於精準行銷,提升溝通效率,提升商品價值。
-
作為農産品流通大數據的探路者,鄧錦宏説,一畝田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農産品上行工作,“我們現階段專注如何讓農産品買賣輕鬆化,讓菜不要爛在田裏,不要扔在溝裏,不用經歷太複雜的交易層次,不要花費不必要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費太多的交易時間。”
-
農産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共同構成了農業電商雙向互動的流通格局,對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優勢凸顯。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産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也體現了政策方對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産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的關切。
-
近年,儘管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下鄉圈地”,但仍無法擺脫“工業品下鄉”單輪驅動的尷尬。相比“工業品下鄉”農村網購市場接近2000億元的規模,農産品進城規模佔比仍然較小。一畝田作為為數不多專做農産品進城的創業力量,可以説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
政策利好的驅動,民營企業的爭相入局,都紛紛證明互聯網+農業已迎來專屬春天,但也應認識到,互聯網+農業尚有很長的路要走。《2014-2015年中國農産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3000多家涉農電商裏,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
-
鄧錦宏認為:“農業電商總體上處於不盈利狀態,一方面説明瞭這個行業剛剛開始,還處在教育市場和積累市場效應的過程,另外一方面也説明瞭中國農業的巨大複雜性和新興機會性並存。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一個大風口,更是一場需要業界同行長期探索的‘長征’。‘長征’路上,政府作為農業電商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幫我們掃掉很多冰山的掃冰船,有了政府的助力,我們的發展會更快。"
-
在描述一畝田的發展方向時,鄧錦宏説,一畝田選擇了農産品買賣難這個農業痛點作為進入這個行業的入口,但我們始終把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商業模式來提高農業産業效率和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標。一句話,心裏想著大事,但要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接近我們希望的未來。
-
從某種意義上説,互聯網+農業是在為中國農業巨人做減法。減什麼?減去傳統供應鏈中那些阻礙供應鏈優化的弊端,減去農民跟風種植的守舊觀念,減去信息閉塞之苦,減去組織無力之痛,輕裝上陣,重構供應鏈,相信經過未來五年的努力,中國農業必將借力互聯網,實現“轉彎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