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彈自唱的“城市排行榜”難免會缺乏喝彩聲
近日,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在北京發佈了2016年中國城市生活品質報告,包含35個城市的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社會經濟數據指數。在前一項指數排名上,寧波、杭州居首,蘭州、廈門墊底;後一項指數排名上,北京、深圳、南京、廣州排在前列,重慶、西寧、鄭州排在後位。(7月3日《第一財經》)
在眼球效應時代,“城市排行榜”亂花漸欲迷人眼。“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好,“城市生活品質報告”也罷,在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的當下,關注民生福祉和老百姓的生存生態,有著良善的初衷。然而,如果太在乎“城市排行榜”上的成績,難免會本末倒置。
“城市排行榜”旨在依據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特定範圍內的城市進行比較和排序,從而為城市治理提供參考。只不過,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的裹挾下,“城市排行榜”陷入了 “野蠻生長”的狀態。不論是不同排行機構自説自話,還是衡量標準不夠科學、操作過程不夠公正透明,抑或受到人情、關係、社會資本的浸潤,甚至形成了變相的利益輸送關係,一旦“城市排行榜”做不到理性、中立和客觀,自然就會缺乏公信力和社會認同。
這邊廂,在“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單中,南京、西安、長春均進入了“前十”;那邊廂,在“2016年中國城市生活品質報告”中,這三座城市卻都在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中位居後10位。儘管説法不同,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卻高度契合;融入了功利和算計的“城市排行榜”,不可避免會導致不同的排行榜出現互相“扯皮”的局面。
在理想的圖景裏,排行榜的新鮮出爐離不開專業化、規範化運作。可是,當下許多的社會調查,評價指標、抽樣方法不夠科學,評選過程不夠公正,難免會導致排行榜的結果缺乏説服力。廈門2015年的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排名第二, 2016年以第35的名次排名墊底;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廈門市民的生存生態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去年在天上,今年在地下”,從側面説明這個排行榜缺乏“準頭”。
城市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指數儘管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二者卻緊密相連。健全的社會支持和優質的公共服務,顯然有助於提高市民的主觀滿意度。關注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生活感受、人力資本、社會保障和生活水準,解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有助於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如果自彈自唱,“城市排行榜”早晚會陷入無人喝彩的邊緣化境地。只要真心實意地改善民生,切實讓老百姓活得更加體面、更有尊嚴,又何必在意那些孤芳自賞、缺乏公信力的“城市排行榜”。(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