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新總統可能年內訪華?對華示好有潛臺詞
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自上任以來,看似不斷釋放對華示好的信號。近日,又有媒體稱,菲律賓新任外長亞賽在首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杜特爾特有可能在年內訪問中國。這被不少媒體解讀為南海問題有望得到妥善處理的積極信號。
現在的問題是:菲律賓新政府對改善雙邊關係的誠意有多少?能力又有多大?菲律賓新政府多次表示願意同中國舉行雙邊談判和平解決南海問題,其實是有“附加條件”的——菲律賓將同美國等盟友保持一致立場,接受和尊重國際仲裁結果,希望中國幫助提高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水準,絕對不會同中國發生戰爭。
可以説,菲律賓新任政府實際在南海問題上劃定了一個框架:維繫現有國際關係格局是前提,南海仲裁案是談判的籌碼,經濟獲利是最終目的,而維持和平的局面則是底線。因此,對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中國可以轉化成以下三個問題具體考察:
一是在美日等盟友乃至其他域外勢力的支持下,菲律賓改變立場的空間有多大?
二是仲裁結果出來後,菲律賓在與中國的雙邊談判中如何處理立場分歧?
三是菲律賓如何保證在經濟訴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不再挑動南海問題?
對此,菲律賓方面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實事求是地講,菲律賓也沒有辦法獨立地回答這些問題。這首先與菲律賓的綜合國力和所處的國際政治格局有關;其次,菲律賓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受西方輿論影響産生的對中國的偏見,也是不可忽視的壓力。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菲律賓新總統表示絕對不會同中國發生戰爭。這一點在邏輯上説不通——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表態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保證,展示的是自身“優越感”。而從現實力量對比來看,顯然相反。所以一個比較説得通的解釋就是:菲律賓自認為在南海問題上佔據法理和公理優勢,而這與西方輿論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抹黑”,以及域外勢力和菲國內某些政治人物合力在南海問題上推波助瀾不無關係。目前,南海問題在菲律賓國內已經和民族主義情緒密切聯繫,成為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杜特爾特即便想改善對華關係,也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的壓力。
不過,避免中菲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是菲律賓的現實需求,即將在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及菲律賓2017年即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都會是兩國改善關係的有利時機。當然,也不能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菲律賓單方面做出改變,因為菲律賓國內依然存在這樣一種認知:“南海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應該影響兩國的經濟和其他領域合作”。這一點在菲律賓外長的最新表態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不害怕和中國談判”、“兩國合作的領域還很多”等等。
7月12號,國際仲裁庭預計將宣佈所謂的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如果杜特爾特真心想要改善菲中關係,那麼如何處理裁決結果、與中國就南海問題進行雙邊互動,將是對他的第一場大考。(王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