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撬動市場”助力重慶兩江新區機器人産業站上“風口”
工業機器人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富夢瑤):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技術工人日漸匱乏的今天,機器人産業在全球方興未艾,特別是中國工業製造業,“機器換人”大勢所趨。而以汽車、電子信息為支柱産業的重慶市,對機器人更是有很大的需求。重慶市兩江新區便瞄準了全球新一輪産業和科技革命浪潮,將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重點。那麼,重慶市機器人産業如何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成集研發、製造、融資租賃等為一體的全産業鏈。
“機器人行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行業,工業機器人通常有一個衡量指標就是自動化水準高不高。在中國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一萬名工人中有42台機器人,前年是33台,重慶的數字與全國大抵相當。”
李洪軍是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他表示,目前國內工業製造業機器人的自動化水準並不高。究其原因,資本、技術、市場上的三大難題制約著機器人産業的發展:不少大企業買不到優質的定制産品,一些中小企業則用不起機器人;另一方面,一批國際知名的機器人廠商因顧慮訂單不足,不敢貿然在中國內陸佈局建廠。
為了較好地整合機器人訂單,重慶市兩江新區在2014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制定了一套以金融撬動市場,以市場訂單吸引世界知名企業入駐的策略,將機器人産業發展了起來。
去年,北汽銀翔汽車有限公司有30萬台車要上生産線,向銀行貸款不僅難而且成本高,還有抵押的問題。於是北汽銀翔選擇向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租借機器人,輕鬆解決了資金的問題。“用戶角度來講,根據還款利率分三年、五年還款,就解決了分期付款壓力問題。融資租賃的租息部分是由增值稅發票體現的,國家稅務局允許用租金利息抵扣增值稅,所以對企業來説用款壓力不大。”
通過融資租賃手段,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解決了廠商的訂單問題和用戶的資金缺口問題:一方面用很低的租息支持製造企業獲得機器人,減少了企業的財務成本,是一種資源配置機制的創新。另一方面,幫助機器人廠商近乎“零成本”開掘潛在的細分市場,從而促進機器人産業更快發展。通過金融資本與製造業有機結合,刺激市場需求側與供給側。“用戶在解決資金問題之後,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能耗、降低成本,達到供給側改革的目的。鼓勵産業,不是靠簡單的撥款、補貼,而是幫企業找市場找訂單,同時又解決用戶的第一成本問題,通過這樣一個結構設計,解決廠商的銷售問題,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和資金鏈條的問題。”
目前,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幫助兩江機器人企業成功獲得了8個億的訂單。有了訂單,很快便吸引了川崎機器人、華數機器人、名匠機器人等境內外的製造企業投産。“這個華數機器人也是用於我們工業生産的機器人,它主要是對零部件焊接、加工,很大程度地減少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産率。”
其中,作為首批搶灘重慶的機器人企業之一,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機器人國産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形成了年産千台機器人的規模,是國內很多汽車、家電龍頭企業的供應商。通過自主研發,還攻克了工業機器人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産權30余項,填補了國內空白。華數機器人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楊海濱説,“創新驅動、品質為先、規模生産、成本低廉、人才為先”是其制勝的關鍵。“我們的自主化率已經達到了80%,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是我們堅持的創新驅動。對接市場、開發新品方面,現在如果直接同國外的機器人展開面對面的競爭,肯定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就走差異化,做國外機器人不願意做、適合中國國情、大家用得起的機器人,成本只有國外機器人的三分之一。”
除了吸引機器人製造企業投産,市場訂單也推動了中科院、重慶大學等機器人研究機構的成立。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研究院機器人與3D列印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鄭彬告訴記者,2013年研製出3D印表機的樣機時,受限于當時的科研體制,沒法實現成果轉化。一年後,大家以“市場為本,創新為魂” ,開展機器人技術轉移、轉化工作,先後孵化出3個機器人公司,分別從事服務機器人與3D列印、機器人檢測與評定、手術機器人等,走出了一條成果轉化的路來。“在2015年4月,我們成立了一個眾籌公司,重慶院是知識産權入股,科研團隊和院內人員全部是拿現金出來的,眾籌了大概175萬。我們想通過個性化製造3D列印加上機器人智力,對社會提供一些産品。”
重慶市機器人産業從無到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集研發、製造、檢測、展示、融資租賃等為一體的機器人全産業鏈,實現了近200億的銷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