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唯一信訪班”的尷尬是誰造成的?

2016-07-05 16:53: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6月28日,貴州大學2012級信訪本科班34位學生畢業,這是該校首屆信訪班,目前來看也是最後一屆。學生們到手的學位證上寫著法學學士、社會工作專業——早在5月,輔導員就要求他們求職填資料時,一律在專業一欄寫上“社會工作”。截至畢業,在澎湃新聞隨機採訪的18位信訪班學生中,無一人從事信訪相關工作。(7月4日澎湃新聞)

信訪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範疇的工作,它不僅僅需要接訪者具備超強的心理素質,廣博的社會知識,以及對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的廣泛涉獵,更需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為人處世、組織協調等方面的能力,因為來上訪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情緒極不穩定而且是希望迫切得到解決的心態下尋求幫助,接待這樣的群體,一方面讓事情能夠得到圓滿解決,給上訪者滿意答覆,一方面又要不違反政策,在自己的權限內給予最大的支持,這其實很能考驗一個接訪工作人員的個人綜合素質。

正是因為接訪工作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以及和中國的國情相銜接的特殊性,所以從事這項工作到底是適合從高校設置專業進行專業培養還是從日常實際工作中遴選合適此項工作的人才,業界其實對此一直是有爭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貴州大學這個“唯一信訪班”的畢業生就業安置來看,應該説貴州大學在此專業的專業設置上是不成功的,這34位學生成為“小白鼠”,他們用他們四年的青春和以後的工作前途為相關行政力量推動在高校開設信訪班做了一個現實的回答——此路不通。

其實類似的信訪班其他高校也有開設過,比如瀋陽大學曾經開設過信訪班,也招收了兩屆學生,但是最後還是因為就業前景以及招生不足等原因于2011年停招。

信訪班的尷尬其實反映了一個大學辦學專業設置的基本問題,即專業設置到底是圍繞學術研究開展還是圍繞社會就業需求,在這個問題上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論爭論如何,在大學的專業設置上,都需要慎之又慎,因為作為高等教育的殿堂,大學專業教育和學習一定是在此專業或者方向有了充分的社會學積累和學術沉澱之後,能夠有一批代表學科發展實力和水準的師資隊伍之後才能開專業授課。

嚴格來説,信訪制度在中國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短,但是它作為依法治國路程中一段相對特殊的歷史存在,肯定不會作為一種常態存在,必然被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和實踐所替代,所以從時間軸來説,信訪只是社會管理工作中的一個短暫環節,是否有必要通過大學開設專業來專門培養此方向人才,還有商榷的必要。

就像有些高校追熱點成立什麼“反腐班”、“風水班”、“國學班”一樣,追熱點本沒有錯,但是對於承載學術研究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大學來説,在專業設置方面更應該依據大學自身的師資,突出優勢專業,穩步推進,而不是追熱點,焦點,到頭來坑了學生的前途。

猶記得當年大學專業設置中的計算機熱和工商管理以及法律熱,如今這些專業的就業普遍不看好,而因為專業選擇盲目導致的顯性和隱性失業,作為教育部門,也難辭其咎。

縱觀世界名牌高校的專業設置,多頗為保守,而對傳統的堅守,也恰恰是大學人文精神的表現,在這方面,中國的一些大學,還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梳理辦學方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原點”。(王庭)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