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黨校教師孫林:借互聯網之言 講述黨的故事
編者按:1921年7月,嘉興南湖的一艘畫舫激蕩起中國革命的漣漪。95載,波瀾壯闊、砥礪奮進,中國共産黨的萬丈光芒照亮了中華民族的前進的歲月。從建黨、建國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中國騰飛的新征程,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群眾求證馬克思主義中國道路的真理,凝聚旗幟下黨救中國的信仰,履行困苦中服務人民的承諾。“七一”建黨節,中國青年網特別推出“中國夢”踐行者“追尋信仰足跡,踐行青春擔當”建黨95週年黨員系列專訪,與青年網友分饗中國共産黨員的勵志故事,為中國復興征程汲取奮然前行的力量。
“中國夢”踐行者“追信仰足跡,踐行青春擔當”建黨95週年黨員系列專訪第三期
入職培訓延安參觀中共中央黨校舊址。本人供圖
“大林老師,你信仰共産主義嗎?”“共産主義理想信念真能實現嗎?”面對一連串尖銳、刁鑽的敏感問題,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青年教師孫林從容不迫,侃侃而談。
而台下同學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面前這個沉穩大氣、談吐專業的優秀青年,當初竟是抱著“打醬油”的心態到黨校參加面試的。
“當時有20多個人,我排11號,得下午才能輪上面試,我決定先回學校。在回學校的路上,我臨時決定下午面試要講講我的博士論文‘政黨經費問題研究’,於是緊急利用午休的2個小時,整理出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講稿。”
孫林沒有想到,當晚18:30,時任黨建部總支書記梁俊萍就打來電話,“想不想來黨校工作?”“我願意!”——這句堅定的答覆通過話筒蔓延,化作熱血青春的奮鬥誓言,也為孫林的黨校教師生涯拉開了華麗序幕。
堅定理想信服 不做e時代的“獨眼龍”
“7月1日,我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紀念大會”,孫林作為中共中央黨校的優秀黨員,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受教育、倍感振奮、永遠難忘”——這是孫林聽完講話後的深切感受。
2009年,孫林和女友一起碩士畢業。本人供圖
工作4年以來,孫林主講執政黨與新媒體互動、執政黨與網絡空間治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等課程,獨立承擔並參與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獲得省部級多項獎勵。
“我們黨在95年的實踐中,産生了很多故事,其中也有一些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的故事,講黨課的本質就是通過講故事把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傳遞給聽眾,所以,會講故事是新時期講好黨課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孫林説,“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最快的現代化”。我們國家的現代化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一兩百年走完的路,這就産生了認識論上的諸多分歧:樂觀者看到的是30多年的巨大成就,悲觀者看到的是30多年的巨大問題。悲觀者“自我實現”,拿著放大鏡近距離看中國,越看問題越多,問題越多越看,導致惡性循環。“不僅自己被蒙蔽了雙眼,還以訛傳訛誤導青年”。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提到的這段話或許就是當下的時代特點,總有人身處其中,迷惑而恍然不知。
“觀察時代要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問題,另一隻眼睛看成就,兩隻眼中不能鬧獨立,相互結合才能看清楚時代。不能做‘獨眼龍’,只看到問題,或只看到成就,都不對”。
在孫林看來,黨課應該是生動、活潑的,“我們需要解放思想,更多地進行理論創新”。孫林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事物,而不是死記硬背各種條條框框。
28歲就站上講臺,孫林知道,用傳統的教學思路肯定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90後學生,於是他採取了新的教授思路,“當前,一些黨員和幹部之所以理想信念動搖、弱化甚至喪失,究其根源就是不相信共産主義能夠實現。理論的徹底性是信仰的前提,換言之,理論説服是理想信服的前提”。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個以大數據、智慧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為重要技術載體和推動力的“大智移雲”時代到來了。新時代逐漸展示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産主義理想信念主要論述的實現可能。”
人生處處是風景 勿以起跑論輸贏
孫林出生在皖北的一個古城,在18歲之前,他認為自己既然生於此、長於此,自然也要老於此。那時的他,並沒有想到將來會走出去。
2012年,孫林博士畢業。本人供圖
“我很小的時候,只有一個理想——當廚師,因為不僅能接觸到美食,還能做給家人吃,特別是媽媽”。談及媽媽的時候,孫林滿眼心疼,“姥爺去世後,姥姥無力獨自撫養四個子女,就把媽媽送到了親戚家撫養,吃了不少苦頭,於是我暗下決心要當廚師,讓媽媽過上好生活”。
理想的轉變要從孫林初中二年級時説起,“那時去親戚家的飯店幫廚,每天起早貪黑,煙熏火燎,連飲食都不規律。我才意識到做廚師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而自己的當務之急就是學習,掌握文化知識。再也不能得過且過、馬馬虎虎地混日子了!”
頓悟後的孫林開始發奮讀書,成績直線上升,到高中文理分科時,他已經取得了文科第一、理科第三的好成績。
廚師夢漸行漸遠,模糊了。大學夢逐漸走近,清晰了。
“我在高考時遭遇滑鐵盧,與第一志願南京大學失之交臂,被第二志願青島大學錄取。感激大學生活,讓我真正走出了青春的迷茫,明確了未來要走的路”。
孫林在青島大學攻讀國際政治專業時如魚得水,“那時我在班上成立了一個‘國際關係研討協會’,定期組織同學搞讀報會、研討會”。考研成功後,孫林進入北京的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孫林在讀研期間與同學一起成立了“131S”興趣小組,“我們常在131教室聚會研討國際熱點問題,131中的兩個‘1’代表兩個女生;131中的‘3’代表包括我在內的3個男生;而S,就是seminar的縮寫”。
現在,孫林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當代政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民生研究院的特約研究員。
“我做優等生比別人晚了十多年,但努力拼搏同樣讓我感覺良好”——孫林的求學之路可謂走得艱辛,甚至曲折。一路走來,他感觸頗深,“只有不努力,沒有晚努力”。人生總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和偶然性,一個見聞、一個頓悟,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話太過危言聳聽”,2009年,孫林成為全班第一個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讀博期間,師從周淑真教授,“周老師是政黨政治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給予了我細緻的關心、幫助和指導。研究國家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政黨,於是我就從國際關係研究轉向政黨政治研究”。
艱難困苦平常事 守住底線立長志
作為一個80後青年教師,如何將黨的思想傳遞給具有批判精神甚至逆反精神的90後、00後們?
“我在互聯網企業實習過,了解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鼓勵用戶參與是互聯網思維的必然要求”。在傳播黨的思想過程中,孫林借互聯網之思維,鼓勵90後學生參與討論形成共識,而非“填鴨”式的單向灌輸,“借互聯網之言,用最新的時代語言講述黨的理論;借互聯網之事,用互聯網技術講述黨的故事”。
2010年,孫林在新浪網實習,採訪空客中國資訊副總裁米曉春。本人供圖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孫林認為,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氛圍不濃厚,是因為理論創新跟不上實踐創新的步伐,理論有時候還不能完全解釋實踐創新。
“黨校特色、黨校風格、黨校氣派的研究工作,不像高校象牙塔裏純理論‘灰色’的研究,也不像職能部門純實踐‘青色’的研究,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像‘青花瓷’一樣,是‘青灰色’的研究”。
談到專業研究,孫林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並強調一定要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比如早起讀書,上午寫作,中午看專業新聞,13點午休、14點起床,下午備課,傍晚運動,晚上寫作,睡前寫日記”。
政黨政治研究最重要的是知識結構,研究中國政黨政治問題,必須具備傳統政治史論、中國政黨與政黨制度史論、西方政黨與政治史論、馬克思主義政黨史論的知識儲備,必須精讀這些領域的經典書籍後,再結合實際才能研有所成。“我目前還只是處在這條道路的初級階段”。
“我特別敬佩美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薩繆爾·亨廷頓,很崇拜他分析問題的方式和研究問題的態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孫林以“艱難困苦平常事,守住底線立長志”來激勵自己不斷前行,他説,“工作是我一直以來的堅定信仰,而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有詩和遠方”。(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