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今年,一些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政策作出較大調整—— 高考志願怎麼填

2016-07-07 12:42:52|來源:人民網|編輯:蘇澤旭

  高考結束,很多考生要作出人生路上的一個重大選擇:填報志願。選擇哪所院校才能讓分數取得“最大效益”?選擇哪個專業才能契合自身特長、興趣愛好和職業前景?選擇哪個地區才最適合自己的發展?

  與此同時,合併錄取批次、直接招錄到專業、一檔多投、參考“素質評價”……一些省(區市)的普通高校招生推出“新政”,應該如何應對?

  四大改革

  高招新政合理應對

  【鏡頭】儘管有心理準備,拿到高考志願表時,家住上海市徐匯區的考生小張還是眼前一亮:多年來“一本”“二本”的劃分消失了,他可以填報10所本科院校的60個專業志願。“原來我一直糾結,現在‘隔板’消失了,與其去一個沒什麼特色的‘一本’學校,不如選個心儀的專業,去個好點的‘二本’學校。”小張説。

  逐步取消錄取批次,是未來高考的改革方向。就今年而言,上海在全國率先合併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河北自今年起本科第三批錄取院校與第二批合併;遼寧自今年起三批本科合併到二批本科;江西自今年起合併文史、理工類本科第二、第三批次……

  錄取批次調整變化,意味著原來被“隔板”隔開的很多高校,開始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招生。對考生而言,解除了心理上一本、二本、三本的界限和障礙,選擇餘地更寬了,更容易憑興趣選專業;對高校而言,原來的一本、二本高校不再能“高枕無憂”,而有專業特色的院校則有望在招生大戰中贏得主動。

  “錄取方式改革改變了以往部分高校‘一些專業扛旗、部分專業搭順風車’的現象,對提高教學品質和學科品質、促進各學科均衡發展有促進意義,鼓勵各類大學辦出特色。”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鶴指出。

  但要引起考生注意的是,錄取批次的合併,意味著志願填報的難度也加大了。比如,參考數據少了,原來比照歷年一本線、二本線填報志願,今年三條線變成兩條線甚至一條線,就需要慎重;“保底”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了,考生需要在志願填報中拉開梯度,降低風險。

  除了錄取批次合併,還有3個新變化需要考生合理應對:

  突出專業在高考志願選擇中的作用。浙江、廣西、河北都提出,積極探索“專業+院校”的錄取方式。“以後學生填報志願時,可能更多考慮專業的品質和影響力,學校成為次要因素。”劉鶴説。

  “一檔多投”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考生。目前,在大部分省(區、市)實行平行志願錄取的基礎上,湖北、福建、天津、海南等地提出,實行“一檔多投”“多次選擇”“按專業投檔”。東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李海雄表示,實行一檔多投、雙向選擇對考生有利,對高校招辦等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

  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開始推開。今年的招生政策中,廣東、遼寧、黑龍江等大部分省份提到,將建立基於統一高考和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劉蘭娟表示,這有助於扭轉“唯分數論”等問題,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經歷,促進高校公平、科學選才。

  知己知彼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鏡頭】小陳高考分數出來後,父親通過上網、讀報、諮詢等方式,為兒子選擇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等“熱門專業”。“我對這些專業不感興趣!我想學文學。”小陳滿腹委屈,可是拗不過父親。開學後,就讀于某校軟體工程專業的小陳逐漸消沉起來,每天面對不感興趣的課程,他不但跟不上講課進度,甚至産生了厭學情緒。

  高考志願填報,猶如多個選項的博弈:在爭取把分數“用足”的基礎上,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是就業優先還是興趣優先?是選擇偏遠地區的好學校,還是選擇大城市的相對薄弱學校?……

  其實,高考志願填報從來不是“單項分”取勝,而是要綜合取捨,追求目標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適合自己”。“在填報志願時,首先要認清孩子最適合什麼。就拿小陳來説,最終選擇了社會和家長認為最好的,但對孩子來説,未必最好。”高考報考專家王海濤對幾個“矛盾”做了分析,並給出建議:

  選學校還是選專業?優先選擇學校,有助於未來發展的平臺;優先選擇專業,有助於未來發展的方向。當考生面臨“兩難”時,建議首選專業,一是因為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自身的興趣愛好;二是在分數沒有明顯優勢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被專業調劑甚至退檔的風險。

  選“熱門專業”還是“冷門專業”?“熱”和“冷”是發展變化的,不能靜止地看待這個問題,而要以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為依據。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機械地認為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很多情況下,錄取分數和專業“好壞”並不匹配。

  “就業優先”還是“興趣優先”?建議以孩子的意願和興趣為主。只有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有可能獲得幸福。如果硬要去學不喜歡、不擅長的專業,恐怕很難學習好、工作好。建議家長要明白,無論怎麼愛孩子,都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在這方面不要“大包大攬”。

  其實歸根結底,考生需要思考的,不僅是“能不能上大學,能上什麼樣的大學”,還應有“為什麼要上大學,如何度過大學4年”。“從長遠來講,真正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是知識與能力的不斷積累,而非學歷文憑的簡單累加。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並準備好以一種積極、嚴肅的姿態走完未來的關鍵4年,才是一個考生在高中生涯即將結束時的‘成人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李湘萍強調。

  莫踩“雷區”

  調研論證必不可少

  【鏡頭】小佟是一名吉林考生,分數超過二本線十幾分。在翻看志願指南時,她選中一所冠以“某省”的大學。小佟想,這樣命名的大學,應該差不到哪兒去。沒想到,去報到的時候,小佟大吃一驚,這所學校是由一所大專和幾所中專技工學校合併而成的,老師也都是原來的。小佟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無奈之下,決定復讀再考。

  小佟的遭遇,是被學校“高大上”的名字“忽悠”了。在志願填報中,這樣的誤區、雷區還不少,需要引起考生的特別注意。

  專業名稱不能“望文生義”。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我國高校有多達500多種專業,名字五花八門,家長和考生不做調研,光靠字面意思猜測,很容易出問題。“比如一位考生,因為喜歡生物,選擇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沒想到,這個專業主要從事醫療電子設備研發,設置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之下。”王海濤舉例説:“建議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一定要對專業進行詳細的行業職業調研,了解其學習內容、就業方向及職業前景。”

  志願選擇不能迷信“985”“211”。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誤解,認為只要上了“985”“211”,一切就都不用愁了。這種想法不無道理,但是,一些“985”“211”的劣勢專業,可能遠遠比不上非“名牌”院校的強勢專業。專家建議,考生特別是分數較高的考生,不要非“985”“211”不上,而應該通盤考慮、理性選擇。

  地域選擇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來自西北地區的小趙夢想離開家鄉,於是,他選擇了北京一所院校。“到了學校才知道,學校在北京遠郊,根本感受不到大都市氣息。”小趙后悔莫及地説。王海濤指出,填報志願時如果將“地區”作為選項,那應該考慮“學校當地是否有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産業集群”“學校本身的地理位置如何”,而不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如果只為能去一個好地方,而選擇了一所差學校,那代價未免太大了。”

  別忽視限制條件。在志願填報時,一些考生容易忽視專業的限制條件。比如,色弱不能被材料化學、環境工程、海洋科學等專業錄取,色盲不能被美術學、天文學、地理科學等專業錄取。考生一旦因不知情填報了相應專業,只能面臨“落榜”的窘境。專家指出,考生要密切關注全國性、所在地區的招生政策,以及目標高校的招生章程,做到心中有數。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