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英國伊戰報告,對精英政治的又一擊

2016-07-08 07:20:17|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7月6日,由奇爾科特爵士領銜的、英國有關介入伊戰的調查報告《伊拉克戰爭調查》(Iraqwarinquiry)正式出臺,這份報告對當時布萊爾政府的決定提出了嚴厲批評。

  按照奇爾科特報告的意見,儘管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存在種種問題,但“對英國的安全當時並不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制裁已持續起作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不可靠,對入侵後果估計不足”,追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沒有必要的,且“未實現既定目標”。報告對布萊爾的批評尤為尖銳,稱最初布萊爾政府曾在“9·11”後敦促美國政府“不要倉促採取針對伊拉克的行動”,並制訂了以遏制為核心的英國戰略,但2002年4月布萊爾-小布什得州克勞福德農場會晤後,布萊爾思想發生深刻變化,附和了小布什“薩達姆政府必須清除”和“非武裝入侵不能達到此目的”的論斷。同時,報告不認同布萊爾長期堅持的“很多後遺症是事先無法預料”説法,指出伊朗出於自身利益介入伊拉克內亂、基地組織在伊拉克坐大等,是每一個人在入侵前都該心知肚明的。

  這份報告是前首相布朗2009年委託奇爾科特進行相關調查的成果,當初預計一年完成,結果竟花了7年時間。正所謂“慢工出細活”,長達7年的縝密調查“無微不至”,奇爾科特也盡心盡力,且努力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最終拿出的報告計12卷、260萬字,總篇幅相當於長篇小説《戰爭與和平》的5倍,僅7月6日先期公佈的摘要就多達145頁。這份“沉甸甸”的報告令持不同觀點的各方均感到震撼,布萊爾本人也不得不在報告公佈後不到兩小時發表聲明,稱“不會作任何辯解並將承擔一切失誤的責任”,而僅強調這一決定出於“善意”。

  正如CNN資深政治事務記者魏德曼所言,奇爾科特報告揭示了一個殘酷的政治事實,即在一些複雜、陌生的環境氛圍裏,列強和精英的如意算盤最終總是事與願違,英國本是中東老牌“老大”,本應汲取教訓,但布萊爾居然忘記了這一切而重蹈覆轍。剛剛過去的週末,ISIS在巴格達等地發動的自殺襲擊會讓更多人想起當初布什、布萊爾的決策,正是他們的決策讓伊拉克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如今,布什和布萊爾為入侵所尋找的藉口已被證明大錯特錯,不管他們是被誤導而誤信還是有意説謊,後果是有目共睹的,當初在伊拉克並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今的伊拉克也沒有什麼民主、和平和繁榮。入侵伊拉克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從中飛出宗派主義、恐怖主義和暴力,且覆水難收。13年前,布萊爾稱“不進攻薩達姆就無法消滅流氓國家”,如今,“流氓國家”已由ISIS創建,英美扶持的巴格達當局則成為世界上最腐敗國家之一,普通人大多貧困潦倒,城市裏停電停水是家常便飯,殘酷的現實甚至讓部分伊拉克人開始懷念“絕不是一個什麼好人”的薩達姆,這是決策者當初要創建的“美好新世界”嗎?

  奇爾科特報告出臺後,在紐約大學文學系任教的伊拉克著名詩人安東指出,伊拉克戰爭後遺症充分暴露了英美精英政治的不足:當初決定入侵時,布什和布萊爾並未想清楚,推翻薩達姆後該怎麼辦,一切會否變得更好?“他們僅僅滿足於摧毀一個不合理但至少還能正常運作的機制,卻以另一個完全不正常的機制取而代之”,結果自然是一蟹不如一蟹。

  6月23日“脫歐”公投結果出臺後,曾有人指出,英國公眾對政治精英能力、判斷力的越來越不信任,是導致多數選民拒絕響應卡梅倫等人“留歐”呼籲的關鍵之一。奇爾科特報告的前因後果固然和“脫歐”公投無甚瓜葛,但在一個問題上卻異曲同工——喚醒英國公眾的一段痛苦回憶,使他們更加不信任英國政治精英的能力和判斷力。因此可以説,奇爾科特報告的內容和基調,是對英美精英政治在極短時間內揮出的又一記重拳。(陶短房)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