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天眼”主體竣工 木星探測器“朱諾”入軌

2016-07-08 18:28:5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國際在線消息:本週,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主體工程順利完工。它可能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宇宙起源;國際領先的科學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期發表中國科學特輯,高度評價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認為中國有望確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歷經近5年飛行,“朱諾”木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繞木星軌道,稱為迄今為止最接近木星的人類探測器。

  被稱為“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3日成功吊裝,這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這只“觀天巨眼”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據介紹,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天線口徑為500米,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這一巨大望遠鏡將讓操作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捕獲遙遠星系中的微弱信號。

  中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告訴記者,與德國埃菲爾斯伯格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能提高約10倍;與美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300米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性能同樣遙遙領先:“它建成以後的綜合指標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綜合指標要提高2.5倍以上,靈敏度將提高10倍以上。那麼,它將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將引領或領先這個行業10到20年的國際水準。” 

  這一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利器”,其尋找地外文明的幾率比現有設備提升了5至10倍,因為它可以看到更遠、更暗的行星。該工程副總工藝師孫才紅介紹説,它可能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宇宙起源。“科研目標包括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另外就是觀測脈衝星,也就是觀測死亡的恒星,像太陽死亡之後有可能也會成為脈衝星。脈衝星非常致命,高速旋轉同時發射射電信號,掃過地球的時候就能看見,對我們宇宙和天文的研究很有作用。其次,還可以搜尋星際信號,也就是地外文明。”

  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竣工的消息引起國際輿論的廣泛報道,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期發表的《數字中的中國科學》一文中,這個項目也被重點關注。《數字中的中國科學》是英國《自然》雜誌最新一期中國科學特輯中的一篇新聞通訊,在這個特輯中,《自然》雜誌集中關注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認為中國有望確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數字中的中國科研》一文中指出,2000年時,中國在科研上的投入和法國等同,而在調整貨幣購買力後,現在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國民生産總值的2%,超過了歐盟,並且有望在2020年將這一比例提升到2.5%。投資的增加得到了回報。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每五篇全世界範圍內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會有中國研究者的名字出現。頂尖中國科研院校正在闖入各種世界最佳排名錶,同時中國也創建了一些領先的科研設施。

  《自然》雜誌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表示,事實上《自然》雜誌在2008年曾經發表過中國特輯,時隔8年之後,再次集中關注中國,是因為在過去數十年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8年之前是在數量上很大的發展,08年到現在,這過去的8到10年,在品質上,在影響力上,也有很大的突破。第一個是國家的投入跟資助,因為沒有投入,就很難有産出;第二是從科研本身,科研工作者從事科研,進行科研項目和彼此合作;第三是從科研的發表和社會影響力,我們覺得在過去的十年當中,中國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飛躍。”

  在最新一期中國科學特輯當中,《自然》雜誌公佈了由其記者和編輯選出的10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並産生影響,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然》還發表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的評論文章。楊衛在文章中就認為,中國科研進步巨大,但科技影響力依然不高,學術評估標準有待進一步合理化。對此,劉珺表示,目前中國的科研處在一個轉捩點上,需要克服一些挑戰,以提升科研産出品質和影響力:“我們現在覺得,中國科研整個的生態系統,各個基本的生態要素發展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有些非常困擾科研人員的障礙和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方向進行改善,那麼中國就不僅有機會成為科研強國,還可以建立一種非常深厚的創新的科研的文化,確立在全球科學技術領導者的地位。”

  日前,百度公司與烏鎮一家旅遊企業簽約,宣佈雙方將致力於在景區道路上實現Level4的無人駕駛,也就是完全的自動駕駛。

  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説,百度將在未來三年內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化,5年內實現大規模生産,與美國谷歌和特斯拉汽車公司進行競爭。“我們希望在三年內找一批城市,10個左右作為試點,部署我們的無人車。大家都還沒有到商用階段,整個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目前中國已經問世的無人車,除了百度以外,還有2011年上汽集團和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發的紅旗HQ3,這輛無人車創造了中國自主研製的無人車在複雜交通狀況下自主駕駛的新紀錄,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另一輛無人車屬於長安旗下。今年4月,長安旗下的兩輛無人駕駛轎車從重慶出發抵達北京,行程近2000公里。這是中國無人駕駛汽車首次長途路測。

  此外,北汽、力帆、吉利、上汽、廣汽、長城、比亞迪等國內車企以及樂視、騰訊、阿裡巴巴等互聯網企業都有在涉足無人車的技術研發,但是進度參差不齊,有的已經有自動駕駛實驗制車,有的則還在初步研究階段。

  除了各家企業在推動技術研發,中國也在加緊制定統一的無人駕駛技術標準。有消息稱,中國無人駕駛領域首個標準有望在兩個月之內發佈。

  美國航天局4日確認,歷經近5年飛行,“朱諾”木星探測器于當地時間4日20時53分成功進入繞木星軌道。

  “朱諾”是迄今運行軌道最接近木星的人類探測器,其繞木星軌道距離木星雲層頂端最近處約4100千米。未來20個月內,“朱諾”將繞轉木星37圈,用搭載的9台探測設備分別探測木星內部結構、大氣成分、大氣對流狀況、磁場等,所獲信息將通過高增益天線發回地球。

  “朱諾”搭載設備包括一部廣角彩色攝像機,可以向地球發回彩色圖像。

  “朱諾”木星探測器于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航天局“新疆界”計劃實施的第二個探測項目。該計劃的第一個項目是于2006年1月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它于去年7月14日成功從冥王星上方約1萬公里處飛過。

  在“朱諾”之前,美國曾于1989年發射過專門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獲得了大量有關木星的探測數據。“伽利略”號已于2003年按程式墜毀在木星上。(潘瑩)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