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內涵釋義

2016-07-11 11:19:2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編輯:王瑞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到“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方案”這一概念,早在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就曾提出:“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方案”最早提出主要是運用在外交領域,表達中國作為大國的國際責任和使命擔當,傳遞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的意願。而以“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提法尚為首次,該提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探索治國理政新實踐的凝練和昇華。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重要意義

  全球化國際背景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實現戰略選擇,逐步實現現代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這一命題成為國際社會廣泛議論的焦點和熱點。針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迅速提升的“中國現象”,海內外各界從不同的視角試圖進行成果總結和歸納提煉,在此之前有“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等提法為思想理論界所關切和商討。但上述對中國發展經驗的概括存在定義模糊等缺憾或不足,而“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這一提出則更為生動、全面、客觀地闡釋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産黨人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始終將科學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而制定的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發展的方案,賦予其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色彩。因此,“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是具有中國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案;是一個後發國家逐步走向現代化,並能為那些探索現代化之路的國家提供經驗借鑒和現實啟示的發展方案;是一個曾經被西方列強欺淩宰割的東方大國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強盛、人民幸福的復興方案;是一個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發展模式的體現中國智慧的創新方案。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豐富內涵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具有豐富的內涵。在理論形態上,“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具有道路、理論和制度三種形態。“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概括。作為“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實踐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包含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共同富裕。作為“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行動指南的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産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作為“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根本保障的制度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在包含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在道路、理論、制度三種形態各有特色,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實施要求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貫徹落實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佈局。這些具體舉措是“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豐富與完善的實踐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多元展開,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徑選擇。

  “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産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與展示,也是中國共産黨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奮力開拓與創新的理論成果。它是對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是對近代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反思與警醒,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總結,也是對實現民族復興的展望和憧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