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2016-07-11 15:59:5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誕生至今已有150年,以其為基礎理論指導的新中國經濟建設也走過了67個春秋,在此期間,我們取得了實踐和理論雙豐收。我們造就了經濟總量增長5610倍的人類奇跡,特別是38年的改革開放為世界樹立了經濟轉型發展的最好榜樣;我們總結新實踐、發現新規律,不斷拓展和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類發展創建新的科學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規律,並不斷進行理論提升,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逐步形成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7月8日,習近平在主持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又要經受實踐的檢驗,進而指導實踐。要加強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總結,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2015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發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

  一、明確了根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不隱晦自己的立場和價值取向,這就是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就是為最廣大人民謀福利的價值取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習近平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雖然以資本主義作為研究對象,但它一開始就根植于無産階級解放運動的土壤中,服務於人民,因而具有鮮明的人民主體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脫胎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流淌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血液,因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是其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指全體人民都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參與者、建設者、推動者,同時又是平等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主人。脫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也肯定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切實踐必須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關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大意義,他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關於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關於保障人民主體地位,他指出,“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關於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他指出,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更有獲得感”;關於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他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清醒認識和一貫堅持,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規定。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2015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併發表主旨演講。

  二、確立了五大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是支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趨勢的理論原則。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原理中概括出來的抽象性準則,凝聚著理論原理的根本價值,是理論原理的靈魂。2015年12月2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的歷史過程,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目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也是創新發展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的基本遵循。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要素、方式、環境、動力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重大原則,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問題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更加明確、體系更加完整。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

  第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産資料所有制結構是一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決定一個社會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立足基本國情,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既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又維護了社會主義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體現出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一方面,生産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基礎。放棄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就意味著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後的生産力發展水準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第三,共同富裕原則。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本原則和最終目標。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均富”、“共富”思想,而是消除兩極分化、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分配不公問題,但必須從制度上防止兩極分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堅持“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堅持和發展了“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追求和原則導向。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經典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意味著消滅商品生産,實行計劃經濟。但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表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制度中引入市場機制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鮮明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辯證法、兩點論,深刻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是要“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兩手都要用好”。

  第五,對外開放原則。對外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賴以生存發展的重大原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和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堅持對外開放這一重大原則,更加積極主動推進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習近平指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的開放就像阿裡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了就關不上了”,現在“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怎麼使我們的開放水準更高的問題”,要“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要“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並相繼提出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戰略”等重大戰略構想。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

  三、形成了系統學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指引當代中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科學理論,重大創新之處在於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嶄新的中國因素和時代因素。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經濟學理論成果,形成系統化的經濟學説,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新的理論滋養。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説,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第一,關於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特點,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習近平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第二,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指出:“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這次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正確認識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將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習近平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三,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對我國邁向更高級發展階段的理論指南。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常態,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明確闡述了新常態的三個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新的經濟主體;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

  第四,關於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基於對“四化”的重要性、關聯度和存在問題的科學分析作出的戰略決策。“四化同步”發展戰略的提出,是我們黨既立足於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又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而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五,關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我們思考和規劃改革發展,必須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第六,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強調,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産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強調,要“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第七,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是黨中央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講話,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習近平指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産物,是照耀中國經濟前行的指路明燈。習近平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來源:學習中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