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培育新動能

2016-07-15 19:46:32|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玉國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研究員 王小廣

  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8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就當前經濟形勢和對策,做出了科學的判斷,也提出了新要求。可以概括為七個字:“平穩”、“沒有變”和“主線”。“平穩”就是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各種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符合預期,一些重要方面,如新經濟發展、新動能增長,在繼續向好。“沒有變”指的是我國中長期發展前景呈現“四個沒有變”,即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主線”,就在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

  首先,“平穩”和“沒有變”的判斷,告訴我們,“近憂”不少但不必過慮,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中長期發展潛力上。儘管近期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舊動能在加快調整中,帶來就業、收入和投資的巨大壓力,但仍符合預期,符合新常態的基本特點,許多重要宏觀經濟指標繼續處於合理區間內。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在分化中發展,新動能在加快形成。當前經濟總體平穩和穩中向好的主要表現是:一是就業穩。前5個月,城鎮新增就業57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57.7%,上半年各月失業率維持在5.1%左右。二是物價穩。上半年物價總水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1%,比去年同期上升0.8個百分點。高通脹是導致經濟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但物價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適度增長。目前的物價增長有利於經濟平穩運行。一方面,今年以來的物價溫和回升,明顯減緩了經濟運行的通貨緊縮壓力,另一方麵食品價格的溫和回升及PPI降幅的明顯收窄,分別有利於農民增收和企業效益好轉。三是服務業和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這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新動能在加快形成,今年以來每月新增企業主體48萬家左右,每天新增約1.6萬家,繼續保持逐年遞增態勢,對推動創新和就業産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不能患得患失,要看清大方向,不被一時的波動、暫時的困難所喪失信心。當務之急是加快培育新動能和補短板,增強發展後勁,使我國“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充分顯示出來。

  其次,培育新動能、增強發展後勁,關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困難,但困難是因為一些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困難是因為我們仍存在巨大的體制機構性障礙,阻礙著經濟潛力、活力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兩方面都做得遠遠不足。唯一的選擇就是深化改革,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再造輝煌。改革釋放活力,改革促進結構調整,改革創造公平和均衡,改革培育新動能。這是問題的關鍵,這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長期穩增長的治本良藥,因為它是通過優化結構、促進發展模式轉換來促增長,它是通過優化體制和環境,提高供給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來穩增長。一句話,這就是我們要的新動能,就是結構優化升級、體制更加活力完善。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産能過剩、庫存高企、標杆偏高、成本過高、短板突出等五大問題,這些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而非總量和週期性問題,是供給側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僅刺激需求,“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而任由經濟內生動力衰退和活力不足,刺激了還會掉下來,這就是我國政府這些年來堅持不搞強刺激政策的重要原因。著力於“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就是優化資源配置過程,是在做好增量結構調整的同時,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花在盤活存量調結構這篇大文章上,使更多的資源轉移到産業升級和新産業發展上,而不是繼續搞大規模的低水準重復投資和生産,使市場經濟結構停留在低水準的價格競爭陷阱之中。要知道,未來的市場競爭是創新的競爭。

  最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戰略任務必須符合“三有”要求。光説不練,説的多做的少,做事多但抓的不準,都會嚴重影響好的戰略和政策的實施效果。關鍵是行動,行動是“鋼”。應該承認,就新常態下如何發展經濟的問題,官員和企業家都有許多不適應性,從不適應到適應有一個過程,但是等待就會“誤戰機”。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的大轉換期,或處於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關口”,不進則退,而且不僅是退,有可能掉下長期的發展陷阱之中。十三五規劃的制定開了一個“好頭”,要實施各種針對重大問題解決的“行動計劃”,必須“有力、有度、有效”的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只有如此,我們才會沒有“遠慮”,也才能減少“近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